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当学生学习发生思维障碍、出现错误时,恰恰是教学的生成点。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平台,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加强指导的针对性,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方法与答案。教师的指导并不是要取代学生的学习,把知识嚼烂了喂学生,告诉学生现成答案,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曾有人提出教学上的”五不“,即学生能理解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数学中的”点拨“,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中思路受阻时的指点与启发。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要到巧”点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点拨“要有针对性”点拨“要有针对性,要明确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找准学生思维的障碍处,有的放矢进行点拨。如一道反比例应用题:”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40千米,6小时达到。返回时,每小时多行10千米,几小时能到达?“学生解题时出现了两种错误:
设返回时用了x小时到达。学生列的错误方程有:
(1)40×6 =10x, (2) =第一类错误是学生没有理解”返回时每小时多行10千米“的含义,其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慎。教师点拨时应强调”多行10千米“,突出”多“字,并教育他要仔细审题。第二类错误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判断时间与速度的关系。教师可点拨:”在时间和速度两个量中,汽车开得越快,行驶时间会怎样?“使学生悟出是反比例关系。
2、”点拨“要适时适时是指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让他自己先思考,不要忙于点拨;但是如果学生思路不对头,死钻牛角尖,这就不能放任不管了,这时不加以点拨,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了。例如:
当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用什么知识去想、去做时,就需要教师即使点拨,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生长点。如”甲、乙分别从东西两庄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从东庄到西庄要2小时,乙从西庄到东庄要3小时,经过几小时后两人相遇?“一题,学生用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受阻时,教师只要旁敲侧击地说:”一段路、一堆煤、一项工程……“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出用工程思路来解,把一段路看做单位”1“.
在学生语言表达”卡壳“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有些知识往往是理解了却又表达不出,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呆在那里,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就会减弱。所以教师就要用适当的方式去”点拨“学生,使学生能顺利地叙述下去,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如:数的整数中,易混淆的”质数、互质数、质因数“三个概念的区别,学生不知从何处表达起。这时教师可以这么所:”大家能不能从数与数的关系上去考虑?“中上生略加思索后举手说:”质数是对单个数而言的,互质数是从两个数的相互关系来讲的,而质因数是相对合数来说的。“到这里,中下生听了也点头表示明白了。
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否则学生的思路偏差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走进死胡同。如求下左图阴影部分面积时,很多学生就会这样一来想,应先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相减就能求出结果。出现了这种思维偏差时,教师如不对学生及时点拨,学生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求两个三角形的高上面,导致失败而告终。
12㎝ A1 A2 A38㎝B C3、”点拨“要适度点拨适度是指教师的启发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要恰到好处。过少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太多了则越俎代庖之弊。
上右图中,⊿A1BC、⊿A2BC、⊿A3BC中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学生对前一问做了肯定: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一样大,但对后一问就”因为……因为……“答不下去了。这时教师就不能追问”因为什么?“显而易见,学生已经力不从心了。教师也不应问:”这些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怎么样?“那就等于暗示”等底等高“,学生可以毫不费劲地得到答案。我认为可以这样点拨:”请先想一想,三角形面积的大小是由哪两个因素决定的?“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课的信息河流之中,哪里有阻塞,那里就需要疏导,”点拨“是这种疏导的方法之一;”点拨“的艺术是教学艺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只有作到巧”点拨“,才能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思维才能活跃,课堂才能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