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上好语文课,首先就要认真地走进文本,练好“读”这一基本功。我们常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而备课不仅仅写在纸上,更应备在心里,因此,教师要把对文本的“读”纳入备课的范畴,对教材进行了先期尝试和感悟。通过对各个环节不同重点的读,充分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真切地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丰富自己知识积累的同时,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教学生时如此,对作为指导者的教师何尝又不是如此。所以,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就要本着对每一位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沉下心来认真地读文本,在下功夫去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所教学的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在走进教室时,才会胸有成竹,临阵不乱;才会更好地调控课堂,以学定教,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师要浏览全部教材--总揽全局浏览十二册全部教材,总揽全局,是把握教材的必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编写的。编者在编排教材时,结合社会的发展对老课文进行筛选,与时俱进地增加了一些与时代合拍的新课文,并对整个教材重新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精心的安排。如有的知识点在某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后面的教材还要重现,有的则是就此出现一次,必须让学生完全掌握;在字词方面,出现的顺序也极有讲究。当然,教师的工作量大,要求教师对十二册教材都全部认真仔细阅读是不现实的,故浏览即可。浏览就是快速地看一下,对全部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教材有一个总体把握。教师在浏览教材时,可先看一看目录,这是快速度了解全部教材的的有效方法,通过看目录,大致了解全部课文的分布情况。接下来看一下每册教材各个单元的提示语,提示语相当于一篇文章的摘要,是了解教学目标的重要捷径。然后再看一下教材最后生字表,了解各册教材的生字量有多少。最后再看一下各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了一个整体了解,在具体教学某一篇课文时,就会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我们的教与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就会敢于取舍,做到既不拔高教学目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又能在教学中不降低教学难度,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师要通读本期课本--把握重点教师在开学之初要通读本学期的教材,对全册教材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为制定教学计划做好准备。每个学期的教学时间长短不同,每册教材的容量不一,所以,教师在开学拿到新教材时,就要把全册教材认真地通读几遍。在读中搞清楚本学期有多少篇课文,教学容量有多大;在读中了解教材的生字量及一二类生字各有多少、词汇量有多大;在读中把握重点单元及教学的重、难点分布情况;在读中明白习作的内容有哪些。再根据本期的教学时间,结合本班的学情,认真地拟定好教学计划,并在全期的教学中认真执行。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就不会造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在读本期教材时,还要注意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必要时还可再把前后两学期甚至几个学期的教材进行比较,明白编者意图,搞清楚哪些内容是第一次出现,哪些内容在前几期已出现过,或哪些内容在后面还要编入。如,“巷”“资”二字在四年级下期第一次出现,这里只要求学生会认就行,在六年级上期再次出现,这次就要求既会认又会写。在从纵向把握好每一篇课文的地位后,就能合理地安排好教学进度,做到敢于取舍,从容教学。
三、教师要研读单元课文--走进文本在进行一个新单元的教学前,教师要下功夫研读本单元的课文,进而把握本住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是写人的,写景的还是记事的,这些课文对本单元的习作有着怎样的影响。在现行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安排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师在认真地研读整个单元的课文时,首先还要再次认真研读最前面的提示语,这是这一个单元的教学最核心所在,它告诉教师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什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必须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把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反复读几遍,明白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怎样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再次,在读中思考怎样从本单元课文中吸取习作营养。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围绕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编入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单元习作就让学生对生活中还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现象写一份书面建议。教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紧紧地围绕这几篇课文,构思好引导学生写这篇习作的教学方法,习作时材料的选择,谋篇布局,启承转合如何引导,那些好词佳句可以借鉴,习作的文采怎样体现等,然后在阅读教学中自然渗透。叶圣陶说:“精读的要求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努力去理解每一篇选文的精蕴,认真去揣摩每一篇选文的写法,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可见范文对习作影响巨大。一个单元的课文每篇既独立,又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教师只有通过认真研读,才能真正理解这其中的奥秘。
四、教师要精读当堂文本--选好教法教师在上一篇阅读课文之前,必须读通读透这篇课文,率先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玩味文章的好词佳句,真正地走进文本,为选定教法提供依据。《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教师要下苦功率先读通读透所教学的课文,才能引导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读,与前面所涉的读不同,不同在“通”和“透”字上。“通”指通顺,就是读准字音,把握声调,断好句逗,找到语感,不重读漏读,即读正确,读流利。“透”指透彻,就是用“美读法”伴随文章的思想感情,带有一定腔调把课文朗读出来,熟读成诵,甚至背得;在熟读中玩赏美言趣语,在呤诵中品味好词佳句,在精读中体会出字面背后的意思来,进而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从中提炼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教师如果下功夫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当你走进教室时就会成竹在胸,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什么地方语速要读得快一点、慢一点,什么地方语气在读得重一点、轻一点,什么地方声音要读得高一点、低一点;什么地方采用什么阅读方法自然就会轻车熟路,更具针对性。另外,教师还要认真读一读课后的练习题,这部分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的要点所在,具有指导性意义,且与考试有关,如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唯一的观众》课后第二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问题是“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的耳朵聋了?”,在课文中就有“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的表述,答案就在课文中,教师只有认真读了课后练习题,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去读。可见,教师如果真正地走进了文本,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时间分配会更加合理,教学中选择的阅读方法会更加科学,课堂效益会更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精神世界也会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