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形式、内容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新课标还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也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这一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决不是形式上的”活动“,而是应体现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而课堂中巧设表演可营造浓浓的、童真童趣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教学中巧设表演,不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陪衬“,而是通过表演能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意,揣磨情感,把握语气,以演代讲,以演促读,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一、巧设表演 理解词意研究发现:八、九岁的孩子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新课标的”人文精神“,即”多些自主,少些包办,多些引导,少些限制“,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解的词语,传统的教学是繁锁的、抽象的、以词解词。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无精打采,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吃力,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运用,这叫”读死书“.如果在教学中巧设表演,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愿学、乐学、主动地学、轻松愉快地学。比如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其中的“盯着”和“自言自语”是理解这段文字的尖键。怎样使学生解词悟义呢?我是这样教学的,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葫芦,当学到这两个词语之时,我让一位学生上台扮演种葫芦的人,身临其境地读一读这段话。这学生眼珠一动不动,神态专注地看着小葫芦,读得绘声绘色,把“盯着”和“自言自语”表演得淋漓尽致,之后,学生还能将这两个词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进行造句训练。这一教学,教师没有满足于以词解词的抽象而肤浅的理解,而是运用了表演,激活课堂氛围。以演解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巧设表演 理解文意 揣磨情感 以演促读新课标重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贯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天地。我在教学中大量创设了表演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悟文激情”“表演体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表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且在自由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表演对语言文字、课文内容,就会有活生的感受。得法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小语教材第三册《坐井观天》一文,我是这样教学的,在充分地朗读课文,获得表演资格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要求,同桌两人互相扮演青蛙和小鸟,通地表演朗读,把你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活动开始后,课堂象开了锅一样活沃了起来,扮演小鸟的同学站在了板凳上,扮演青蛙的学生做着青蛙的样子蹲在地上,加上手势,动作,表演得有声有色。让我好一阵惊喜,没想到他们演得这么出色,这么投入。可见,“活动多多,果子多多”.真正做到了变“一弹死水”为“一江春水”.
再如教学《清清的溪水》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小兔和大象、野猪它们之间的对话。学生也演得活灵活现,扮演小兔的同学双手放在嘴上,大声喊:“喂,别拔了,你们为什么拔树呀”?扮演大象和野猪的同学,双手擦汗,做出气喘嘘嘘的样子读到:“这两天我们在比赛谁有力气,还没分出胜负呢?”“小兔们”双手叉腰,鼓着两只圆圆的眼睛,生气地说:“比力气,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大象和野猪”做出惊讶的表情,读到:“这和小溪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达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恰当地、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课堂中巧妙地创设表演这一教学情境,以演代讲,没有繁锁的课文分析,把演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演中悟情,演中悟意,做到人人参与,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打破了缰化的常规教学的格局,让课堂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既符合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又体现了新课标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这一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