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上有不少课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使文中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学生能力大有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编好剧本,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包括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的揣摩感悟。只有理解透彻才能编好剧本,也只有反复理解才能理解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部分学生要扮演好文中人物,就得用心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模仿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用自己恰当的语言、动作、表情去演这一人物,也许一次演得不好,还要反复排练,提高表演水平。要把人物演得鲜活、富有个性就得看表演技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就会刻苦训练提高自身的表演技巧。明天的明星可能就在这里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演好一出剧,要靠集体的智慧,靠大家互相协作、讨论、探究。编好剧本、设计好舞台、认真排练、最后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例如演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就需要表演者配合默契。一个演好了不算好,都演好了才算成功。在这里每一个角色都重要,就哪怕是观众也要指出不完美的地方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作好台前幕后的服务。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现成的剧本,没有现成的物台,这就需要学生去编写台词、设计舞台、制作道具、给演员化装以及最后精心演出。这一过程本身就需要创新和不断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