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3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规范和原则要求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气。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努力探索和研究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明确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育者对个体行为不断强化和记会道德个体化以及个体品德社会化相统一的过程。
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是强化。
 
所谓强化,主要是指学生得到鼓励成符合理想结果的行为习惯将会重新出现,强化理论说明教育工作的艰巨性,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时,必须反复耐心,持之以恒。斯金纳认为:人总是通过其行为后果来进行学习。凡是受到正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强,从未受到正强化训练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以至消退。他提出的“替代性强化”,认为表扬、批评、惩罚、暗示、榜样和环境影响都可以看作强化。因此,应该广泛地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中应用强化。此外,学习者可以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经过认知加工和自我调节改变自己的行为,因而强化还应该包括自我内部强化。内部强化固然重要,但内部强化是在外部强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二种强化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当然,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对青少年来说,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起根本作用;对于成年人来说,内部强化作用会更大一些。
 
强化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起点,是道德规范内化的基础。因为随着婴儿投入到社会环境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要接受社会的约束,首先是他父母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扩大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了,需要接受社会是要求就越来越多。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活动准则,对于个体就是一种约束,一种来自个体的之外强化;世界上任何一种活动,同时也是自然界物质的一种运动,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来自个体之外的约束。由此可见,在个体道德行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外部的强化是必不可少,个体接受强化是天经地义的。
 
事实证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的强化。近几年来中小学都广泛开展养成教育,要求中小学生能严格遵守公共次序、爱护公物、行为礼貌、讲究卫生等一系列公德规范,并采取多种措施监督学生行为,强化其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制定处罚的标准付之实施,如果破坏规则而又不受处罚,人们就可能随心所欲。当一触犯规范就受到处罚,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促使自己循规蹈矩。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将要靠教育,也要靠法规纪律。教育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法规纪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仅约束人们不该做什么,而且要求人们必须做什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各种行为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让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获得最佳效果。要建立健全的各种规章制度,贯彻实施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运用多种手段多管其下,促使学生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素职,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