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要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
一、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质疑问题,激活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
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以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认为可以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次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教学中应就课文的重点、难点,思维的盲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争辩。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能发展。
二、在课堂中教学启发创造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写凡卡做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信。文章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有的学生写到,邮差是个好心人,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凡卡的爷爷,爷爷把凡卡接回了家乡,日子虽贫穷,但也快乐;有的学生写到,凡卡等不到爷爷,在一个暴风雪的晚上逃走了,最后冻死在街上;有的写到,凡卡没有等到爷爷,因为爷爷已经生病死了,凡卡最终也被鞋匠虐待致死……这样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会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三、在课堂教学中,用创新求异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课文《燕子妈妈笑了》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熟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然后由学生上台表演燕子妈妈知道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这一情景。结果学生兴趣盎然,表演的活灵活现。教师要利用课文中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兴趣。
2.培养质疑习惯,萌发创新意识
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是创造和更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诱发创新欲望
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可以说,它是一种无规划、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维的发散求异活动,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种可能性。
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针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狼往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被狼吃掉了没有?”学生进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他们举起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畅谈自己的思考结果。多种答案汇集课堂,培养了求异思维。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有“求同”,也有“求异”,思维异常活跃。
4.运用丰富想象,引发创新冲动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的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涵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创新的冲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决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