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课题 课题成果展示

地理组《分组讨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一、分组讨论对地理教学的帮助

   分组讨论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新情景的方式呈现,然后教师组织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资料,论述和阐明对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同其他同学的交流、讨论,从而获得正确的科学方法、态度和评价观,该模式的程序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自主观察,阅读和实验——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结论——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观点,让人们会怀疑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的正确性。因而,建构主义者倡导通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来更正学生个体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中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只有当错误发生了,而且经讨论被及时纠正时,学习小组的讨论才富有意义。因为对错误观念的探讨能起到促进理解的作用并有助于知识进行更好的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与同学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才能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研究表明,人若想将自己的体验与意识的内容传递给他人,他首先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归类,而这些操作正是思维的产物。地理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什么),学习数量(学多少),学习方法(怎么学)等问题,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在自学地理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和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总之,学生相互间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行积极主动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就能发展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解释,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合作学习的开展。

二、分组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适宜分组讨论学习的地理内容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考察,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和记忆,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分组讨论。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程度、步骤、方法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它也是一各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后两类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积极的参与、分工合作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如“环境污染的治理”“区域经济开发方案”。可见,分组讨论在地理教学中是有特定的对象内容的,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用的。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关系民主和思想学问的民主。
  (1)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民主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实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2)思想学问的民主  要让教育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努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师的勇气。

     3、布置好课前准备工作

    分组讨论所耗费的时间较多,如果学生在课前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一定的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很难完成规定的知识内容,并且无法将讨论的主题深入。如“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开发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如果学生对当前我国开发西部地区的策略一无所知,那么讨论恐怕最多也仅停留在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漠化的程度上,但若课前做较充分的准备,学生就能提出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建设,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等较深层次的观点。课前预习的内容可以是课本知识,也可以是报刊杂志,或老师提供的相关网站。

    4、布置好方便师生、生生交流的课桌椅排列方式

    若按平时全班同学一齐面向黑板的排列方式,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方便;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受到较大的限制。为此很多老师将课桌椅排列成圆桌式,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了生生交流,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并且容易产生课堂纪律涣散。本人认为将课桌拼成长方形,三侧排椅子(靠近黑板一侧不排),并且椅子若为靠背椅可以设计成学生靠背坐时面向黑板,交流时转过身来学生之间就面对面。这样既方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方便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5、对于策略性地理知识的讨论要擅于归纳出较为可行的观点

     成功的分组讨论是不同的小得出的结论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以代表不同的学派或不同学科的看法。由于中学生思想仍较不成熟,他们常提出较为偏激的观点,且通常接受与自己观点偏差转大的观点,这时如果不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那么讨论的结果将化为乌有。例如在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时,有一个小组学生认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如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就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人中压力”。而另一个小组学生认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如果人口密度大太势必要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此时双方争执不下,通过老师归纳总结:“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经济发展后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也没错,但要注意进行人中迁移时不要超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样他们在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就能提高对地理事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