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近期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音乐是人类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闽南的音乐文化,是一枝别具韵味的艺术之花。泉州,又是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名城,历来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安海镇是一个名闻遐迩的文化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舞蹈艺术资源,使乡土音乐进校园成为大有可为的项目。我校领导十分重视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指示音乐组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方式将乡土音乐引入课堂。
2003 年,我省启动了将乡土艺术引入校园的举措,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组织了福建省中小学地方音乐教材编写组,由我负责闽南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由此我校也就开始了乡土音乐课件的制作,并将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之中。从乡韵悠悠的南音,到天真稚嫩的儿歌童谣,从情真意切的民间歌曲,到千姿百态的高甲梨园,无不展示出闽南地区风情旖旎的音乐风采。这些绽放着闽南风韵的音乐文化之花,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新切入点。闽南乡土音乐主要以如下方面展现其动人风采:
一、 闽南戏曲音乐彰显着故土悠久的音乐文化
在我国各种版本的戏剧、戏曲音乐词典和介绍中国戏曲的相关文集中,闽南
戏曲音乐一直占有十分显目的位置。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东南亚一带的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打城戏,以及同这些戏剧唱腔相关联的闽南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等戏剧,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闽南戏剧风景画。晋江市不但是全国闻名的经济强县,也是戏剧表演、演出非常活跃的地区。据统计,晋江市现有的戏剧表演团体就有三十几个,它们每天都活跃在晋江这块充满神奇情韵的土地上。向学生介绍以高甲戏为代表的闽南戏剧,让学生了解一些闽南戏剧的主要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二、 闽南南音着连接着海外游子的思乡深情
若要说起福建的曲艺艺术,当然首推闽南的南音。泉州市近年来将南音作为
“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向国家申请保护,形成了浓烈的声势,造成了广泛的影响。闽南南音以其典雅、古朴而蜚声海内外,也成为联系海外游子乡情的一条精神纽带。闽南南音所使用的乐器,以其古朴的造型和传统的演奏方式,向人们展示闽南地区悠久的音乐渊源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泉州市教育局十几年来坚持推行“南音进课堂”的教学和持续组织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大赛,涌现了一批南音演唱、演奏人才。
三、闽南民间歌曲蕴含着浓厚的乡音乡韵
《灯红歌》、《嗦啰连》、《王大姐》等众多充满闽南乡土音韵的民歌,体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气质,彰显了闽南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以闽南语演唱的歌曲,同闽南戏曲、曲艺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密切的关联。
四、闽台儿歌童谣牵连着海峡两岸纯真的童稚情结
“天黑黑,要下雨,海龙王,要娶某(妻)”,这首唱响海峡两岸的儿歌童谣,成为闽南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见证。唱着相同的儿歌,念着相同的童谣,两岸儿童从童稚走向青年,走向明天。
五、闽南民间器乐曲和民间舞蹈色彩纷呈
伴随着戏曲、曲艺和民间歌曲伴奏而发展起来的闽南民间器乐演奏,展现出另一种独特风韵。“笼吹”、“十音”等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在当今的街头还常能见到它们的踪迹;闽南的“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嗦啰连”等民间舞蹈,更是为“元宵”、“端午”、“中秋”佳节添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情趣。
结合闽南乡土音乐的独特优势和我校音乐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并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要求必须为乡土音乐(或称为民间音乐、地方音乐)留下约20%份量的教学设计,近年来,我校音乐组在推广“乡土音乐进校园”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按照高中音乐学科《音乐鉴赏》的特点,我制作了名为“晋江市中小学乡土音乐系列教材”的“闽南戏曲音乐”、“福建南音”、“闽南民间歌曲”、“闽台儿歌童谣”等四个音乐课件,并在每学年中以4课时的份量组织了闽南乡土音乐欣赏。在这些音乐课件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传播功能,以丰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闽南乡土音乐的表演实况,使学生能充分体验闽南民俗的魅力。
几年的循环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闽南音乐,使听惯了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感受到清新而富有乡土韵味的母语音乐文化的神韵。学生通过这些资料,接受了家乡亲切温馨的地方音乐的熏陶,进一步认识了闽南悠久的音乐风韵,加深了对祖国、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他们的感受,表达出对故土音乐文化的深深依恋。
2005年起,安海镇推动了“乡土音乐进校园”的教研活动,我校音乐组以课堂音乐欣赏的形式加入此一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005年6月11日(农历端午节),由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晋江市教育局、晋江市文体局、晋江市广电局、安海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乡土文化进校园”试点观摩活动,参与“乡土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的共有十一所中小学校。中共晋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于权、晋江市副市长颜子鸿、晋江市教育局、晋江市文体局、晋江市广电局、安海镇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各镇(街道)党委宣委观看活动。各镇(街道)教委(育)办、文体站的负责人也参加观摩活动。大家对举行“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现场节目表演之后,由我在安海镇政府多媒体演播厅向晋江市各镇教育、文化领导演播“晋江市中小学乡土音乐系列教材”的课件。
2005年12月17日,“泉州市基层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养正中学)观摩会”在我校举行。泉州市副市长潘燕燕、泉州市宣传部副部长等领导同志和泉州市各区、市、县的宣传部长莅校观摩。我在观摩会上向来宾们汇报乡土音乐进校园的教学成果,并演示了“晋江市中小学地方乡土音乐系列教材”四个教学课件。安海镇部分小学也表演了富有闽南民间韵味的舞蹈作品。
2006年3月9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唐国忠率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在泉州、晋江市领导李建国、宋长青、潘燕燕、杨益民、郑建树、陈健倩、洪于权等陪同下莅临我校考察,并观看了晋江市“乡土文化进校园”试点汇报演出。
许远望校长向唐国忠常委一行汇报了我校办学近80年的经验和近年来办学所取得的成果。唐国忠常委边听边记,并不时与旁边的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交流,对我校办学显示出了浓厚兴趣和赞许。汇报会上,由我向各级领导介绍了我校“乡土音乐”进校园的教学成果,并演示了由我校音乐组制作的“晋江市中小学地方乡土音乐系列教材”教学课件。在听取汇报后,唐国忠常委高度肯定了我校近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要求我校要进一步挖掘乡土文化优质资源,把它溶入2006年秋季我省启动的新课程实验的校本课程中去,同时对这些珍贵的乡土文化要刻意创新、升华,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唐国忠常委勉励我校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做出新贡献。
我校的乡土音乐教学还引起社会传播媒体的关注,新华社驻闽工作站、晋江电视台等单位都来我校对我进行专题采访,福建省教育厅网站也对此进行专题报道(见附件)。我组决定在乡土音乐进校园这一领域继续进行探讨,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果。
附件:(选自福建省教育厅网站)
晋江校园涌动乡土文化潮
作者:(记者 阮锡桂 通讯员 王建新) 发表时间:2006-6-9
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孩,扛着木刻龙王,举大旗,敲锣鼓,奏管弦,一群身着红衣的小姑娘跳起采莲舞……近日,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庆典演出中,晋江市养正中心小学20多位学生惟妙惟肖地表演《唆罗连》引起满堂喝彩。
唆罗连,又称采莲,是流传于晋江安海一带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去年以来,晋江市在安海镇试点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唆罗连、南音、高甲戏等一批地方传统艺术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使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的力量。
乡土文化走近学生
晋江的乡土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近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拍胸舞多项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绝活入选。
这些乡土文化是凝聚晋江人民情感、智慧、力量的坚实纽带,牵系着海内外晋江人的乡情乡谊。但近年来,它们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一部分濒临失传,特别是许多未成年人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
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晋江宣传、教育、文化部门为此筹划开展了“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他们把“乡土文化”界定为闽南民间民俗文化,即在闽南一带传衍的各种传统文化表演、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舞蹈、美术、杂技等,还有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体育活动等,并确定以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工作基础较好、校园文化活动氛围较浓的安海镇作为试点。
安海镇精心选择了适合不同学校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组建表演队推进试点工作。首批参与试点的11所中小学校,试点项目包括唆罗连、南音、彩球舞、拍胸舞、武术、火鼎公婆、舞龙、灯红歌、灯谜制作、现代民间绘画、闽南童谣等14个项目。
“乡土文化进校园”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很快,青阳、金井、陈埭等乡镇的10多个学校也自发地加入这一活动。
试点收获一石“三”鸟
“直入花园是花味香,直入酒店是面带红……”近日,当记者走进养正中心小学一年级乡音课堂时,一曲悠长的南音伴着清脆的琵琶伴奏飘入耳畔,令人心醉。记者了解到,这所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展南音教学,学校艺术团还组建了唆罗连、舞蹈队等。
“我很喜欢南音和唆罗连,增加了我的知识,锻炼了我的胆量。”六年级学生陈晓婷说,她参加了学校艺术团,平日里,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她总会抓住空余时间,加紧练习。如今,当不少地方的同龄人还沉迷于网络游戏、卡通漫画时,安海的青少年却陶醉在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之中。
这一变化,让不少人欣喜不已。谈到“乡土文化进校园”试点的收获,晋江有关方面负责人用一石“三”鸟来表示:
其一,保护了乡土文化。晋江的许多乡土文化活动与民间的婚丧喜庆等习俗紧密相连。活动摒弃了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的要求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优秀乡土文化通过新土壤、新平台、新力量得以传衍。
其二,丰富了校园文化。长期以来,晋江市广大未成年人对晋江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十分有限。活动能够吸引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增强爱国爱乡之情,也使校园文化更加凸显个性、更具生命力。
其三,促进了文化融合。晋江是我省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70万名外来建设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外来工子女也随之在晋江扎根。目前,在晋江小学一年级学生中,一半以上为外来工子女。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助于这些外来的“新晋江人”尽快了解晋江文化,进一步融入晋江生活,也有助于外来文化与晋江传统文化的各展所长、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据介绍,在西隅小学、西安小学等外来工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参加乡土文化表演队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外来工的子女,他们与地道的晋江人子女一样体味着晋江乡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全市推广指日可待
“学习着是快乐的!”这大概是所有参加“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生最深的感受。由于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用方言表演,十分有趣,学生们在培训时常常乐不可支。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这正符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养正中学音乐老师汪寄声说,“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他开发了“晋江市中小学地方乡土音乐系列教材”课件,包括闽南戏曲音乐、福建南音、闽南民间歌曲、闽台儿歌童谣等内容,结果一到课堂上就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学生上课的踊跃程度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期。结合“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晋江各学校纷纷开发乡土文化教学课件,编写《乡音》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都免费提供给学生,成为学生了解闽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据了解,晋江市将于近期在全市推广“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如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中所说:“‘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爱乡的种子、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这些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