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建立新型学习方式
————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英语中,长期存在着教学效率低、片面强调语法要点、学生负担重的问题。我们选择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结构研究”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实验研究,开设英语网络阅读课,以期能够建立起更加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步的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媒体设境、导入新课-----文本阅读、理解课文----会话交流、意义建构----巩固练习、拓展创新。通过实验,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情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 英语阅读 教学结构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 江泽民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创新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表明,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
二、实验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此可见,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即是说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而已。为此,我们还将前苏联教育家奥苏贝尔《教与学》理论专著中关于教师教学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为实验的重要理论根据,以保实验的健康发展。
此外,还借鉴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大脑潜能,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习结果影响很大,而其情绪的变化又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创设良好积极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其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比较
1、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两种课堂教学比较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我从实践中对这两种“中心”进行比较试验,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主程度不同来区别的,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但是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来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科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从开始到结束),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因为各个内容区是用虚框围起来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有的可能会问在导航系统设置一个虚拟教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不是更好吗?实际上,目前的计算机智能化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计算机依然是程序控制的(设计上可以采用菜单式、图表式、层次式、递进式等方法实现导航系统)。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班级上课的教室必须能满足人手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必须构成局域网并且联接上互联网)、必要的多媒体控制平台(可以是以计算机为主的软硬件)、完整稳定的网络教学信息系统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
2、两种教学实验的个人体会
网络环境下教学中,作者的个人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课堂教学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
3、网络环境课堂教学的优点
(1)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2)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不会有阅读能力质的飞跃。课前预习时的查询与调查,课上理解课文时阅读的有关文本信息,学完课文后的拓展阅读,课后的延伸阅读等等,使学生的阅读容量至少可以翻一番,有时能达到原阅读量的4倍左右。这无疑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的这种阅读不是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进行,而是在自觉自愿、自主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它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通过互相讨论协商,学习者群体的思维和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也就是说,通过协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此,我们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便捷、灵活的交互作用,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双边交流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互学、人机对话三位一体的立体交流。教师通过网上监听、监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当点评。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交流,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过去,有很多教师不注重创设情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阅读效率较低。实验以来,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不仅是跟着教师去学习,更主要是让每个同学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水平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使学生每节课都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有趣。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思维,学习效果非常的明显。
小组学习是网络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交际协商是群体思维的集体表现,此时,他们就是一个小的集体,他们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共同完成练习任务。在这种协作学习的环境下,既使教师、学生的群体思维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加大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互相启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实行生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作为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而不同于教师唱独角戏的独特功能。网络教学的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跨越了师生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理解的鸿沟,超越了师生之间言语和认识的障碍。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这也说明,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教学,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在我校校园网这一智能教学环境下,我做了课堂教学实践。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其中所包含的语言知识点。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现象。观摩课的开设,有利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比较形象、生动的感官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备课过程中,既要突出文章的重难点,又要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所以该网页分成“课文学习”、“知识补充”、“同步训练”、“翻译练习”、“辅助课件”及“图片展示”、“相关网站”等部分。“相关网站”使学生只要点击相关网点即可自主学习,大大调动了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但是,英语学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基于此,课件的制作显得朴素、实用。因此,在“同步训练“中,我们设计了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变形题,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重难点,对一些单词、词组的用法进行简单的判断,选择。“翻译训练”则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句子的结构,用词的精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使之成为教学的合理补充,成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
学生中,有30人对老师的课件制作表示满意,有20人认为网络课件资源对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很有效果。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数据表明,我们的网络课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今后的方向应该是:如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学生欢迎网络课堂,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学生中广泛的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这和我们引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开发网上资源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五、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所带来的思考: 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我个人认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为学习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这种认知工具的基本使用。“教无定法”,这里的例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也只是其中一种,或许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但是,学生、素质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教师将是未来课堂教学最活跃的要素和永恒的话题。
英语组《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建立新型学习方式》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