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与时俱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毫不例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成了各行各业新一轮的发展更新。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所形成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必将对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工具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组合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片。在这丰富多彩的形式中,教师可引领学生遨游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穿越历史时空,回溯过去,展望未来;抽象的原理在动画的演示下,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文字在影片的再现中,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观万变于一瞬,抚万象于一端;更有无尽的互联网资源,点之即来,按之即去,使狭窄的课本知识怡然开阔,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视野;多媒体教具的互动功能,更可使老师全方位掌握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及思维发展状况,即时出题,即时解答。
较之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呈现出了“省时高效”和“形象直观”两大优势。“省时高效” 使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大幅增加,“形象直观”使学生学习兴趣大为增强,枯燥的课堂顿时变得趣味盎然。
但多媒体无论如何眩目多姿,却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教学的本质:运用多媒体上课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多媒体教学”而不是“教学多媒体”,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手段和工具。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是教学的原始形态;一台电脑,一台投影仪,也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更新换代了而已。“多媒体”仅仅是教学工具,“教学”仍然是终极目的,因此,不应本末倒置,断不能因指导思想的错误而一味地在多媒体制作上下功夫,进而使“多媒体教学课”上成了“多媒体欣赏课”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利其器的过程,便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的两大优势的过程。利用得法,使多媒体手段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便显著;利用不得法,如只追求给学生以感观刺激,追求形式上的“花里胡哨”,而未能使形式全然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本质,教学效果便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呢?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努力促成其“漪沦”效果。下面结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一课的教学,同样在运用多媒体教具的条件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说明何谓多媒体教学的“漪沦”效果。
请先看下面一种教学设计: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件演示
导入 《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 提问 回答(四大名著)
作者及作品知识 提问 做题(填空) 出示填空题
导入语导入新课 讲授 《失街亭》画面
背景介绍 战前情况 讲授 听讲,观看 录像剪辑播放
街亭的重要地位 讲授 听讲,观看 地图展示
马谡其人 讲授 听讲,观看 文字介绍
基本情节赏析 小说开端,发展, 讲授 单个朗读片段缩写 板书 高潮,结局
人物形象鉴赏(马谡)情节赏析及人物性格概括 找出马谡的“三笑”
分角色朗读“三笑”
概括性格 板书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分析 正面描写手法的运用 讲授 听讲 板书
侧面衬托手法的运用 讲授 听讲 板书
人物形象鉴赏(诸葛亮) 情节赏析及人物性格概括 找出诸葛亮的“三哭”
品味“三哭”的心理内因 板书
概括人物性格 板书
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授课主体部分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性,未能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未能达到激发学生思维,促其主动思考探究的目的。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集中在本课教学内容的次要方面(战前情况介绍及街亭的重要地位),不可否认,本课开头的这些内容确实能上得生动,能够提起学生兴趣,但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最需要课件辅助的部分)却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性,而仅仅是以一按即出的呆板的电子板书代替教师富有个性的粉笔板书。因此,在本课的重点难点部分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完全未能发挥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思考探究,这便使本课本教学总体上未能脱离传统讲授课的窠臼。因此,本课教学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最终却是新瓶装老酒的本质。
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只有在其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要在《失街亭》这一课的教学中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改变以上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设计说明如下:
一. 导入:
简略介绍电影和小说表现人物形象手段的不同。
二. 播放“马谡战前请令”录像片段:
本录像选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该片段中,编导对原作进行了改编,添加了以下情节:
a) 军情突变,诸葛亮帐中议事,问何人愿守街亭,马谡当即站出请令,但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并未马上应允。
b) 诸葛亮的心理活动:战前决策,对于调何人去守街亭,诸葛亮慎之又慎。他想到了赵云,但担心赵年事已高;他想用魏延,又有所顾忌;他也想到了马谡,但忆起先主刘备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又使他犹疑不定……诸葛亮在营中反复思量,决断不下。
c) 马谡的心理活动:此时马谡在军营中也心潮起伏,想自己追随丞相,曾献良谋立下汗马功劳,不由得豪情满怀,信心倍增;又想自己总是在帐中献策,未曾在阵前立功,诸将心中不服,不免心内惆怅;想此次如得以守卫街亭,一举功成,何愁众将不服,此乃天赐良机,断不可失。想到此,马谡激动不已,仿佛功成名就就在眼前,立即拔步便往诸葛亮帐中而去。
d) 马谡夜入诸葛帐中乞守街亭:马谡在诸葛亮面前,涕流满面,乞守街亭,并且立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表示决心。诸葛万不得已,只得答应了马谡的请求。
在这段录像剪辑中,表现了诸葛亮谨慎小心,思谋周到的性格特点。其任用马谡守街亭,一是确无绝对合适人选,更主要的是马谡苦苦哀求的结果。电视剧这样处理显得更合情合理。马谡在这个片段中主要表现了急功近利,浮躁轻率的性格特点。这和原文相应情节中马谡在诸葛亮面前表现的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不一样。演播本录像片段,让学生对比鉴赏,就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能自己总结出这种不同。
三. 学生讨论:
看完录像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情节,然后问学生总体感受原作与录像有何不同,如学生能谈的较全面,具体,则更好;如不能发现本质不同,教师则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深入思考。
四. 原作品析:小说中马谡性格。
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情节说明马谡性格特点,教师稍带点评小说塑造人物的两种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这两种手法较简单,学生较易理解,无需花太多时间)。再总结录像中马谡性格与小说中马谡性格的不同之处。
五. 原作品析:诸葛亮性格
学生阅读课文结局部分,再观看相关录像片段,让学生讨论诸葛三哭的心理内因
概括诸葛亮在本片段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爱惜人才,勇于自责,心胸开阔,执法如山)。
六. 思考与探究:
让学生以导演的身份,将课文的结局部分,改编成电影片段,设计电影镜头,运用一些表现手段,将诸葛亮刻画成一个自私蛮横,怨天尤人,心胸狭隘,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在课堂上当场讨论,交流,完成创作。
本设计有如下优点:
1. 以形象直观的录像开始,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激活并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为下一步的主动探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2. 以录像的欣赏带动原作品析,从而使学生的兴奋状态一直延伸到相对枯燥的文章分析中去,能有效地促使其主动思考,思考所得令学生印象深刻。
3. 在能力提升和能力运用的设计上,由于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心理,做导演的虚拟激励足以激发其内心的创作欲望;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效整合录像鉴赏和文章品析之所得完成其创作,从而能力迁移运用落到了实处。
兴趣是创作的强大动力。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直接关系到一堂课教学的成败。教师如能在课堂上提起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那么本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本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相比上一种设计,本设计舍弃了知识性内容的介绍(如作者作品知识及背景介绍)将其印成书面材料供学生课前预习,从而更能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运用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上。
这种设计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 “漪沦”效果。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形象直观的优势,以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制造学生思维的兴奋(漪沦)中心,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课堂教学,使整堂课都在这个中心的持续影响下保持学生思维的兴奋状态,充分展示现代语文教学趣味性,探究性以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的特点。
总之,促成语文教学的“漪沦”效果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制造学生思维的兴奋中心。
2. 抓住学生思维兴奋的契机,引导学生思维波的合理有序扩散。
3. 学生思维波的最大扩散面即为该课教学所提升的学生能力层次。
高中语文《努力促成“多媒体教学”的“漪沦”效果》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