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智能训练、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思想教育渗透,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做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现在,我对于本学期在高一地理新教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浅谈以下几点心得: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方法论。新教材各单元中有许多内容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客观事物的系统性、差异性和普遍联系性,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如对宇宙的认识,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知的),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如上帝创造一切),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再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大气热量的收支平衡原理、水循环、地壳物质结构和循环等内容说明事物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能量转换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进行的。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内、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的活动与地表形态是一对人地关系的矛盾,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布局生产的观点。
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全球性观念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总体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及为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具体要求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第一单元——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第二单元——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三单元——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第四单元——树立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总体要求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2.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四观”教育,是时代赋予地理教学的新历史使命,这里的“观”即是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将会使学生对世界和未来有更丰富的、更客观的认识。
一是人口观。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不仅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与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要加以控制的根本道理,进一步理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
二是资源观。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的知识教育,可使学生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开避更为广阔的前景,“悲观论”是没有必要的。
三是环境观。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观点。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就会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不注意保护环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人与环境的对立,受到自然的惩罚。如环境的污染,包括了大气、水、土壤、海洋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包括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出现了南极臭氧洞,酸雨危害的面积还在扩大。保护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 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已写入我国宪法之中。通过上述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它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深化和升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美德。如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是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追求公平性,解决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协调关系,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整体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实现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的农业。例如:我国吉林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性生态系统就是很好的例证。
3.国情、国策的教育
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 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新教材中涉及我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联系、乡村城市人口分布、人口问题等基本国情。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 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如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应引起足够重视,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另外国情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法令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坚信各项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由衷地拥护,自觉地执行。
4.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江泽民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地理学科的传统优势,是地理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例如:通过对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领土与国力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感,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了解祖国历史名胜、名山大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灿烂的中华文化,进一步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团结,树立为祖国繁荣强盛而奋 斗的献身精神。乡土地理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5.全球观念的教育
“关心人类,关心人类的家园——地球”,对学生进行全球观念的教育,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世界发展到今天,各国人民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互相渗透,国际间的协作和相互信赖关系日益加深 。如教材中指出的四大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解决了的大问题。如环境问题就是全球问题,除本国积极保护环境外,也希望与别国共同合作,共同发展。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 纽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都是全球观念的体现。从个人——家庭——国家——全球等不同层次都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义务 和行为,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宏大志向。
地理组《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针对高一地理新教材(上)》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