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省第七届动物学会永安会议 2001年11月
摘要: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直至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其基础是识记,识记也是一种能力。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累积经验,在探索中充实提高。本文从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介绍识记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系统分类理论,人的认知水平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层次。识记不但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水平,也是促使认知水平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过程。识记本身既有规律性,同时又与思维,观察等能力相辅相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不能单独地进行。教师的每堂课都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必须把概念的形成,知识的分类,判断与推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对比等思维的基本形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要让学生学得活,首先就要记得牢。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理解透彻——记得扎实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过程,感觉到的东西可能暂时不能理解,而理解了的东西就能更好地感觉它。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同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将一个个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形式简单、层次清晰的链条。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理解了基本知识,而且学到了思维的方法和记忆的方法。这样记住的知识就比较扎实牢固。
例如:血红蛋白为什么不能更新补偿?学生久思不得其解,可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导向,点拨学生思考,帮助理解①血红蛋白化学本质(血红素+蛋白质)。②蛋白质合成场所(核糖体)③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物质(核内DNA)。④成熟红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和核糖体?是否具有蛋白质更新的条件?这样,一步步深入揭示问题的实质,学生的思维便豁然开朗,深层次的问题便能自己解决。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学生是较难理解的,要达到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牢固,灵活运用,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备课方案,讲究教学艺术,创设情景,发挥生物学直观形象的启迪作用。由学生普遍存在的“悟性”现象,举一反三,不断加深理解,化繁为简,反复训练,许多抽象的较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就会记得比较扎实。
二、集中注意——记得清楚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精神状态好、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时,容易记住事物。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形象地把注意力比作钢刀,它愈是锐利,留下的痕迹就愈深刻。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记得清楚,记得牢固。
注意力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常常是他们非常注意的东西,也是他们最容易记住的东西。在讲中枢神经系统时,把大脑和电子计算机联系起来,一开始就说:“人体具有一台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天然计算机——大脑”。
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继续讲下去:尽管电子计算机比起人来,有许多不容争辩的优越性,然而在整个过程中,除了上机计算外,全部工作总是要由人来控制。计算机总是按着人所编制的程序去进行工作丝毫不敢越轨。当发生故障时,便束手无策,不是“瞎算”就是“停工待命”。而人的大脑都有独特的思维活动和记忆能力,能联想和推理,即使发生意外,也能随机应变采取对策。大脑的这种高精度的应变能力又超越由计算机组成的控制系统。寥寥几句话,就使学生对大脑有一种奇妙之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然后,再去讲大脑的构造及功能等有关知识,学生就容易记得清清楚楚了。
三、形式简练——记得快捷
顺口溜和诗句容易被人记住。生物学的理论,虽然不是顺口溜和诗句,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压缩”成简单精练,便于记忆的形式,或者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内在联系,经过加工整理,形成一条知识的短链,那么学生也能迅速地记住。在总复习过程中,通过归纳,提纲挈领,建立易于掌握又便于运用的知识体系,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新陈代谢”这概念,书上一大段近两百字,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下来是困难的。于是,老师在讲清这个概念之后,加工整理成便于记忆的“一个特征,两个作用,两个代谢,一个更新”的一句话(简称1221)。再和学生一起将讲过的内容填空进去,他们当堂就记住了。
如基因的分离规律,让学生记住要点三个分离:即形成配子时,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的分离;杂合体后代性状分离。学生也很快就记住了。在生物教学中关于这一类知识的提炼方法很多,不一而足。
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一道把学过的知识列表比较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找出知识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抓住内在联系和规律,把零散的知识要点集中起来,列表归纳对比,把知识“压缩”成精炼形式。此外运用图解“压缩”知识,也是便于学生记忆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趣味性强——记得深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放矢,激发兴趣。对记忆而言,学生对某种知识非常兴趣,有强烈的需求时,容易记住。某种事物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他们也容易记住。所以老师必须遵循和利用这一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事前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紧扣大纲教材,尽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究方法,力求把知识讲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就是使用什么样的直观教具或做哪些有趣的实验都要精心考虑,细细琢磨。
如讲遗传规律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兴趣的问题:①为什么父母亲都正常,孩子却是个白化人?②为什么有痴呆人?③为什么会有杂交优势?④为什么杂交又可以培育出新品种?等等。学生都非常熟悉这些现象,但末必能解释清楚。这样,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学好遗传规律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还有CAI课件的辅助教学,通过画面的设计、内容的精选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
实践证明,老师在讲课中注意这样做,同学们不仅聚精会神地听讲,激发兴趣;同时也启发学生主动提问题,动脑筋,多思考,力求学得灵活,记得深刻。
五、反复强化——记得持久
生理学证明,人总是用视、听、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外界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及形成复杂的神经联系。多种器官的协作配合,看读听练各形式的反复出现,将大大提高记忆效率,使记忆持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这种强化又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重复,而是形式的幻化和手段的更新适用的结合体,重在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掌握这个规律,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较佳效果。
例如“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细胞”一节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讲课时,可先和学生一起复习有丝分裂,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讲述减数分裂铺平道路。在讲完减数分裂后,又可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归纳小结,又一次重复。最后给出如下五个思考题,再次重复。
1) 性原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形成性细胞;
2) 染色体数目在那个阶段减半;
3) 染色体发生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在什么时期;
4) 比较两种分裂的异同点;
5) 减数分裂有何意义。
在下次课上还要复习提问这些内容再巩固一次。当讲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还要复习一次。这样,多次反复,多次强化,每次又不都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逐步精炼内容,变换形式,使学生逐渐加深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学生就久久不能忘记了。临考前的复习指导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反复强化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识记能力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切忌因循守旧,牵强附会,要经常积累资料,不断探索,创设情境,因势而变,因时而新;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