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发表于《福建中学教学》CN35—10662/G4 2001增刊
摘要 “减数分裂”一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若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采用“双主模式”进行教学,通过“观、释、思、议、练”五个环节的合理穿插,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双主模式 减数分裂 教学 多媒体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识。基于此,目前流行的总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中心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中心模式”以及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 因受教材内容、教学设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学生特征差异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说哪一种模式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模式。在“减数分裂”一节教学中,考虑到教学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很难完全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又有有丝分裂的学习为基础,为兼顾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我采用“双主模式”进行教学,通过“观、释、思、议、练”五个环节的合理穿插,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1、观 即观察。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思维加工,而思维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因而观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第一步。观察的对象既有感性的材料,也有理性的材料。考虑到高中各科教学普遍存在着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倾向,本节课的能力目标确定为“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观察对象也以感性材料为主,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模拟出多种直观的观察对象,如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减数分裂各期特征、精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抽象的教材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2、释 即教师的讲解说明。学生自发的观察往往带有随意性、盲目性,若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启发诱导,则学生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容易流于表面化、片面化,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结合学生的观察,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性说明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观察并讲解完“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后,我提问:“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组合方式是否固定不变?”然后通过课件演示非同源染色体间的各种组合方式,最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表现为自由组合。”而在指导学生观察“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我启发学生:“注意与精子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点。
当然,教师的讲解必须掌握一个“度”——语言要简洁准确,一语中的;同时分析不宜过细,要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余地。
3、思 即思维加工。学习过程可看作是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从而建立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而思维加工是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的根本保证。通过主动的观察、探索与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学生脑海中已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此时教师应善于及时诱导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一番整理与深加工,从中抽象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顺利完成知识的正向迁移。如减数分裂概念的教学,我并没有照本宣科,直接指导学生划书,而是在学完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图解对两者进行比较,经类比推理而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性的。再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加以启发,诱导学生通过类比、综合,总结出共同点,最终形成概念。
4、议 即讨论。对于一些教材中较为隐蔽而学生又具有一定预备知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有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与智力的全面发展。如本节内容我设计了两个“讨论点”:
其一,上课后不久,在指导学生观察完“减数分裂全过程”的基础上(讲解减数分裂各个时期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其二,在讲解完“联会”与“四分体”的有关内容后,屏幕上同时出现“联会”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图象,并让学生讨论:“联会与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及DNA分子数目是否相同?”
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补充、修正,并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练 即课堂练习。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学习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认知结构深刻化、灵活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练习量不可能太大,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对练习进行精心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题目应有一定的思考性,避免照本宣科;二、题目应有代表性,突出重点,且难度适中,符合新课要求。
在本节课学习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后,我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设计了如下习题:
请把下列有关染色体拖放到A、B两图的正确位置:
(注:若拖放正确则染色体留下;错误则返回)。
通过本题的思考与完成,加深学生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减数第一、二次分裂不同点的理解,为减数分裂概念的总结打下基础。
综观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但并非教学的“独裁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与思维空间,但并非漫无目的、盲人摸象,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助教”与“助学”上的作用,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四要素有机组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附.参考文献:
1 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何克抗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姓名:邓文殊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职业:教师
年龄:35
工作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生物组
邮政编码:362261
生物组《“双主模式”在“减数分裂”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