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探索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上,小学科学课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我们要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改进陈旧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在科学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如果过分的强调认知目标,强化知识,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的存在极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也因此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要真正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科学知识,兴趣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教师应该指导儿童去认识,但不能替代儿童去认识。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昆虫》一课,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蚂蚁为例制作了教学课件,通过演示,将蚂蚁的头、胸、 腹部位分开,学生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图片,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烘托了气氛,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又突破了《昆虫》一课的难点。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的转移。”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注重学生学法的引导。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积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观察,积极探究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科学课里,我重视创设兴趣的实验观察,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渠道,又由于很多科学现象抽象、硬化、复杂多变,学生难以想象、理解,也不懂得怎样观察,更别谈探究了,因而在学生观察实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更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科学的奥妙,学到知识。比如我在教学《植物的生长》这一课时,我就请学生拿来黄豆种子,和学生一起播种,一起观察黄豆的生长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通过同学相互亲自动手、动眼、动脑,真正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实现学生自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符合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迸发出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也要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需要讨论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也是互动式学习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俗话说:”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有些实验学生只有在同伴的合作下才能成功,通过合作学习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养成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因此,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乐于质疑、勤于质疑、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敢说”不“,激发学生有”不唯书“、 ”不唯师“的探求科学知识的精神。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同时我们更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才能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自学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学信心、自学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大家都知道,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创设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一是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学习氛围来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于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二是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课中的教育因子,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达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