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师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教学来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呢?我以为,在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做了一些探究,认为可以从四个环节入手:(一)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二)传授新课,确定探究的问题(三)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自行获取知识。(四)课外延伸,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关键字:科学思维 探究能力 观察 实验 实践 创新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学逐渐由知识传授为目的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探究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然后自己综合、归纳、概括,获得结论,就可使学生懂得怎样去自行探究知识,在不断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把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例如在教学《蜗牛》时,我让学生观察记录蜗牛身体的颜色,身体的组成。重点展开的是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再就是蜗牛身体最突出的部位--蜗牛壳,以及爬行方式等。我还会提一些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愿结合,分成小组,到外面去观察、研究,有的小组把蜗牛拿到教室里观察,有的小组把蜗牛带回家去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有的小组拿不同的食物来喂养蜗牛,观察它喜欢吃的食物,以及它怎样吃食物,也就是吃食物的样子。还有的小组专门研究它们怎样繁殖后代。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对蜗牛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行为特点、生活周期等有了一些认识。我再让他们坐下来,交流各自的发现、心得与体会。最后让学生制成记录卡片。这样观察-记录,学生就彻底地认识了蜗牛,从现实中获得知识。
(二)传授新课,确定探究的问题
传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应开篇明宗,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指明研究的方向、方法,将各种研究材料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地支配材料,动手、动脑进行实验、观察,自行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有关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其思维的广度。这样,学生对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记忆深刻,不易忘记。如《大气》一课,在讲完大气有压力且来自四面八方两个知识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放一瓶矿泉水,让一个学生用吸管来吸水喝。提问:”用吸管吸水是什么道理?“有的学生说是自己的力吸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大气压力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我没有当”裁判“,而是在吸管上扎了一个孔,再让学生来吸,结果吸不上来了。此刻,这个实验的正确结论便自然得出:是大气压力将水压入吸管,水才能被吸入口中。
(三)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自行获取知识。
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的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当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首先不要指导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方法,而是尽量地鼓励他们主动地、独立地、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当儿童完全是通过自己的独立的观察发现了事物的秘密后,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喜悦和自豪感会进一步提高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独立自由观察活动中,自行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科学课要让学生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要让课堂的角角落落都散发出浓郁的科学味,前提是教师要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对教育、对科学、对学生等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关键是在课堂、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必须把这种理念具体化,变成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指导,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实际的课堂中,并且细化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
教师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一员,深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和情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信力。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攻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我的身边。如在《弹性》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整理后,一个学生答:”我发现皮筋、弹簧、橡皮泥有弹性,木块没有弹性。“三个同学同时反驳:”不对,橡皮泥没有弹性。“那同学很不同意其他三个的看法,一直争论不休。此时教师适时引导:”说说你们的理由。“学生立刻说:”橡皮泥虽然能捏扁、搓长,但松手后它还是扁的、长的,不能再变成原样。“而这时那位同学也不住地点点头。这样,学生在意见分歧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外延伸,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自然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由此,自然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
1、课外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红领巾电台和电视台,进行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传播,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等。这些课外活动都有效地开阔了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