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在教育部引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程管理模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网络教学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政策,校本课程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课程改革热点之一。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明晰学校办学的教育思想及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最大限量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满足教师业务发展的需要,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合理科学的拓展。
一、开发校本课程,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突出课程的人文性、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又要做到与整体改革相结合、与教科研相结合、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学分制相结合、与师生共同发展相结合、与教学模式相合。它的开发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因素:(1)环境分析,要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师资、人力、物力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制定课程目标,要从认知、情感、心理、技能等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3)课程组织,要根据目标组织编写教材;(4)课程实施,要列入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或活动课来实施,也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5)课程评价,与其它课程一样,校本课程的评价也是检验和落实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一环。
我校开发校本课程是有一定基础的,一是近两年,我们从领导到教师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思想上能够接受这个问题。二是近年来,我校已经自编了一部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校本课程的一些特征,在实施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也已经开展了四年,从教师到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
结合网络化教学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要求教师不是信息的独有者,教材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源。笔者以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为指导,利用WEB模块开发了网络化化学研究性学习--《化学与生活》校本课程。
二、网络化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网络化化学校本辅助课程的实施是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利用WEB模块式的主题内容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间的联结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模拟实验(危险、污染、高科技、微观世界)及生产过程,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观大场景作缩微处理。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立指出:“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学生知识的构建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仅靠课堂的授课时间是不能完成的。我们应教会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苹果”,这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而不是局限在学科本位知识.
利用网络资源和其它媒体信息辅助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获得知识网站进行“讨论”问题,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更是让他们体验团体协助一种有效手段,而网络化研究性课题《化学与生活》的编写更体现出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学生实践的创新.
(二)网络化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笔者对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化学与生活》的开发和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摸底调查、举行讲座阶段。
从生活中,只要你留心,可以学到许多生动活泼的化学知识呢!化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是一个双刃剑,如果你一不小心就会你带来无穷的伤害,如欧洲的食品污染事件,以及有名的十大污染事件。中国有两条长城,这是一个日本鬼子说的,“一条是the great wall,另一条是沿着铁路的白色的塑料饭盒,称之为the second great wall”
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吧!
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激情 专题引路》即:(化学兴趣活动;化学创新活动;化学研究性活动)活动中,我进行了摸底,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火柴为什么一擦就着?好端端的煤堆、柴草垛为什么自己会着起火来?红糖、白糖和冰糖有什么区别?肥皂为什么能去污?变色眼镜为什么会改变颜色?垃圾怎么成了工厂的原料。”于是就有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专题讲座。
第二阶段:自编校本教材、实施校本课程阶段
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空间。我们不否认走出校园调查对研究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但如何利用教学的主阵地---Internet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代新课题。
为了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环境信息、资源信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开设了利用网络进行编制了化学研究性学习《化学与生活》校本课,把必修课程教学改革、与选修课程教学方法相联系,逐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
笔者将该课题编制成专题网页《化学与生活》分为日常化学、军事化学、海洋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魔术化学、趣味实验等几个板块,分为14个课时,利用多媒体网络讲解及科技活动实践,从E-mail收发学生“疑问”作业,培养学生从信息技术了解生活化学、从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对《饮水与健康》的研究中,这一课题的探究利用网络了解的知识与科技活动课有机结合,对学校学生饮水状况调查、自来水厂进行了有目的地参观考察、各种水的实验分析、及市面上各种饮用水的调查,,并聘请专家及其它学科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斜点知识,对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进行讲解和介绍。在施乙乙等同学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如何健康地饮水及如何解决中小学生在校饮水的设想,并获得优秀课题奖,通过这样利用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网络系统专题探索研究及调查等活动,学生体味到摆脱"三味书屋"的束缚和走向"社会百花园"的成就感,强化了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第三阶段:依据《课程标准》,再次修订《教材》、改进教法阶段
为使《化学与生活》研究性学习这一校本课程符合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改”新理念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再次对网页专题进行修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增加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地方性强的内容,删除那些过于专业、繁难、乏味的内容。并利用广域计算机网络链接制作有关化学电子期刊,扩大信息量,吸引学生投稿、发表意见,提供学生交流与学习的空间。同时,在活动课上,教师们也在探索性地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一步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活动的开放性等。
三、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寸讲台说春秋”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知识。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制作有关多媒体网络化化学校本课程软件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随着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网络实验校本课程教学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已经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网络化化学校本辅助课程开发就是在一定程度过改变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2、提供丰富的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网络化环境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网络化校本课中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空间,使各种程度学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有启发思维的真正教学。
3、网络化化学校本课程教学开发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没有的。这样一种交互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4、网络化化学校本课程要求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同时探索某一主题可多个主题,有目标地选取信息,分析数据、图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利用信息、处理信息,并获得方法、技能知识。
四、影响网络化校本课程优势的因素: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从研究宏观的课程改革到微观的具体开发实施中,使我充分的认识到:
(一)教师因素:
1、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及信息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并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享用者和使用者,更是课程的经营者、设计者和开发者。
2、教师要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网络校本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总是习惯性地向学生灌输。
我校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两年共开发出120多门拓展性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办法,并且引导学生提出了300多个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学生因素:
1、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要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网络化校本课程教学从“四结合”角度来说是网络与实验校本课程整合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
2、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计算机网络用作获取、处理、检索信息的学习工具,要有一定的自觉性;把网络作为校本课程学习内容资源的工具、作为情境探索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同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验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的反馈工具。
(三)硬件、软件、外部环境因素:
1、硬件环境:现在有许多学校都建成了校园局域网、配置网络教室,有专业的服务器,通过宽带网接入internet,硬件环境已经较为优越,由于化学学科具有实验中污染腐蚀等特点,如何在教室内把网络与实验有机、有效、最优化地组合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软件环境:对于网络化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重要的软件莫过于各种资源库。教学资源可以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的资源包括软件公司及网上下载的教学资源。二是内部资源,教研组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如同学校建立阅览室一样,只有经常性投入与不断更新,才能使网络发挥最大的优势。
3、外部环境:我们知道,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而这个风险就是改革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也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给学校和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改革将不会取得大的成效。
但不管怎样,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国家已将校本课程列入了计划,因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并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合理科学的开发创设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校本课理论作先导,校领导决策作保障,学习成功经验,研究探讨斯基尔贝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的五大步骤,即分析情景——准备目标——编制目标——解释占卖地——追踪与重建,遵循、"开发一实施一反思一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规律,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研究规范化。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探讨改变了班级授课形式的单一化,改变了教学内容及要求的单一化局面,使各层次的学生个性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养及发挥。强化了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的合作意识,激发了教师科研的情感,教师的能力得到更大空间的发挥。网络化教学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合作产物,我们对网络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同时在化学校本课程中开展实践,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努力完善。
参考文献:
[1]任学宝,程琪,朱又学.《网络化化学校本辅助课程的开发与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6):50-52
[2]赵月升.《关于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上海中小学校长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改革考察学习报告之一 2003.4
化学组《浅淡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