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课题 课题成果展示

地理组《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的网络教学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
网络技术的民展极大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发展为一种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是通过传输课件内容的方式来实现的,网络课件集教学内容,学习栏目和交互功能于一体,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正是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表现。
一、网络课件制作
网络课件是存储于WWW服务器或局域网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影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或java语言编写的超文本教学软件,是在网络环境下为完成某种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一件或一组数字化教学材料。使用网络课件的主体是学生,于是,制作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需要什么,会怎样学习、思考、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如何把知识传输给学生等。
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教材,并拟定课件结构:
|—欣赏一优美风景的视频
||—遭破坏的恶劣环境的视频
主页—|—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人类与环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相关资源、网站
          |—在线讨论
          |—在线测试
然后,依据设计好课件结构寻找相关图、文、声、像等资料,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视频、典型案例等资料并加以修改,以利于课堂教学。最终,借助网页制作软件完成网络课件。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页面设计如图1。
二、网络教学模式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分组协作讨论——课题小结——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课题延伸”六个环节。这种网络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通过网络技术而进行“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师利用PowerPoint播放两个不同的自然景观视频(优美的风景视频和恶劣环境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问题已成为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网络进入教学资料库进行分组探究式学习。
(二)提出课题:通过情境激趣,激发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热情,教师在网络课件中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人类社会与环境有何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有何具体事例?从地区上看,城市与乡村环境问题有何区别?为什么说从全球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
(三)分组讨论: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每大组由若干个小组组成,每小组由两名或四名学生组成。第一、二组探索学习“人类与环境”,第三组探索学习“环境问题的表现”,第四组探索学习“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带着问题通过左侧的资料查询区(文字、图片、视频、相关网站)进行小组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课题小结:学完知识点后由学生完成本课题小结,教师作适当补充。(用PowerPoint)
(五)在线讨论:结合“文综”高考有关人地关系的话题:从政治、历史、地理的角度,谈谈你对“人定胜天”这一命题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区进行全班协作讨论,从而阐述对该命题的认识,教师并作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六)在线测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入测试网页——课堂复习巩固习题。每个学生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然后通过计算机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
(七)课题延伸:课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