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课题 课题阶段总结

2006—2007年历史组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新课程强调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而网络技术和它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符合现在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因此,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尤其是综合探究活动课,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概况   

我校于今年9月开始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为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2006125日上午第三节课,历史组刘德心老师在校网络中心四楼多媒体教室开展了一节综合探究活动课暨《第18  综合探究:探索近代中国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的校际网络公开课。整堂课以博客为形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集成性、层次性、在线回复功能等特点,使情境创设、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在线讨论、反馈练习融为一体,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有机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真正体现出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的特点,真正使学生体验到运用博客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

2007529日上午第二节课,我校历史组李清平老师在网络中心403多媒体教室以博客形式进行一节校级网络公开教学课。教学内容为《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整堂课以访谈节目的形式,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之间的对话交流,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并结合网络的信息优势、在线回复等功能,把情境创设、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在线讨论、反馈融为一体,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整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开展课题研究的依据

1、课程结构新变化。

采用了专题教学的形式,而历史专题教学外在的时序性不强,学科系统性不显著,多以纵向跳跃和横向截取的角度阐述历史

2、教学内容新变化。

岳麓版的《政治文明历程》,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那就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最后,都安排了一课综合探究活动。综合探究课,其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的高度综合,探究内容生动、形式多样。这一切无不体现新课程的研究性、综合性、探究性的特点。

3、课程标准新变化。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综合探究课,正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

4、高一学生的新变化。

高一学生刚刚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长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太开放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搜寻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够、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不够。再加上初中时对历史学习要求不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过于粗糙,历史知识面片便窄。如何克服学生的这些不足呢?

5、教学设计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内容多而繁杂,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值得探讨的问题多、综合性强,必须努力做到把课本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才能使整节课显得一气呵成。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平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一个个由浅入深、力度大的问题,再通过博客日志的的层次性特点呈现出来,既能做到把课本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有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6、教学模式要有新突破。

网络环境下探索进行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很有针对性和必要性,但又必须讲究策略性。针对历史新课程和高一学生的新变化和新情况,运用博客教学,充分发挥其集成性、层次性、在线回复功能等特点,使情境创设、学习交流、问题探究、反馈练习等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主性、探究性,更好的体现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的特点。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下,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个体的智慧和认识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注重在活动中的学习。既要发挥教师的“教”和“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的过程。为此,应该真正用一种开放的和可探讨的观点来对待教材,让学生主动进入思考——生疑——讨论的状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博客就是这样的技术手段之一:学习者可以通过它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直接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教育者可以通过它实现一对一的辅导,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

2、人文科学的价值理念。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主要意义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一种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素质教育对历史学科的根本要求。而利用博客进行教学,是实现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的一个良好途径。一是学生要有思考的机会,二是学生能够讲出思考的过程。三是学生能够激发创造和发表言论的热情。   

3、新课程理念。

①、尊重学生,发挥学生潜能。

新课程不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视他们潜能的发挥。教育界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主张:“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识体来看待”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原则,去开发新课程,上好新课程,锻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能力形成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给学生适宜他们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究材料(课本或课外资料),给学生营造探索机会,让学生“疑”由心生,产生对学习、探索的浓厚兴趣。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互动的,渗透式的,让学生在教与学之间有所感悟,产生心灵震动,从内到外发生变化,思想与情感得到升华。因此,理想的课堂应是既有老师的问与教,又有学生的疑和学,师生双方的主观思维共同作用于教材,师生之间思想互相交流,产生碰撞并擦出火花的过程。

②、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在教学设计上,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应该注重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教材和教科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步步设问,逐层展开教学,由始至终用“问题”来传达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思,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愉悦。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课。

4、注重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基本特点

根据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基本特点,它要求以学生兴趣、社会生活、时代要求为基础,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熔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把立足点建立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环境。

四、高中历史新课程下,教学实践的几点反思

1、角色扮演

教学时,教师设置课前任务,学生提前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文字材料,上课时让学生展示劳动成果。通过设计任务,有助于学生扩宽历史视野,提升信息的判断能力和信息的运用能力。同时,课前准备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理解教材内容也很有帮助。

2、情景教学

积极营造学生学习的历史情景,围绕教学目标,谴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所授教学内容和意境进行生动的再现,拓展学生视野。

3、问题探究。

通过精心编写 “情境营造” 和一个个由浅入深、力度大的问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并建构知识体系。

4、师生互动。

在学生演讲后,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点评;在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及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启发,尤其是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5、创新思维。

创新性利用教材,设计出较为开放、较为新颖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讨论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设置主题讨论:近代历史上,要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要哪些条件?中国当时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让学生自主组合,自主探究,深入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合作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课。

五、改进之处

1、注意课堂教学的调空,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2、加强对学生情景、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和渗透。

3、加强网络教学的管理,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各种功能。

4、适当的课堂板书能起到点睛作用。

5、应给予学生适当做好笔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