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家和光彩夺目的教育大师。他们用其聪颖的智慧给我们留下的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探索“和谐与崛起”发展方向的今天,许多这些思想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值得借鉴。
一、“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仁、义、礼、智、信”是维护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初步表明人性的形成不完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能对人的培养产生很大的作用。孟子提出“性善论”,即教育是让人“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并使之扩充与发展,进而成为圣贤。儒家荀子学派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道德性,人的自然性,即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情欲,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随着人的本性,必然发展为恶,而产生相互争夺,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它来改变人和本性,维持社会秩序。在《学记》中,儒家把教育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就是说,教育的作用一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社会道德风尚。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即人没有先天的思想意识,只具有一种可塑的素质,一切知识和道德观念都是后天的影响造成,所以教育对人的培养非常重要。可见,教育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
高县要能得到“和谐与崛起”,首先也要搞好教育。这个教育一是指对全民的思想教育,二是指对学生的学校教育。就全民的思想教育而言,要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并让其家喻户晓;要通过多种活动让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重新走入人们的心灵,让传统美德人人皆知,通过熏陶感染,“化民成俗”,从而营造起优美的社会环境,建立起规范的市场秩序,恢复起纯正的民风民俗,“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使我们的家乡在这一和谐氛围中持续发展,直至崛起。
对学校教育来说,就是要应该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让中华美德,灿烂文化代代相传;就是要增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更多的青少年课外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学校和社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阔眼界,树立理想,传承文明,学会做人;就是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全力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学好知识,全面发展,最终让人民满意。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经济“崛起”的动力。办好教育,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全民的事业。所以,学校、社会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互促进,让教育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让教育的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用法相忍,弃仁相怜”
以韩非子、商鞅为代表的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鞅认为,凡人都是贪生怕死、好逸恶劳的;韩非子认为,人的行为总是从私心私利出发,从考虑个人利益的角度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法家的结论是:“用法之相忍,弃仁之相怜”,就是说,国家的管理,一味地只用感化教育,只是一种姑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得用法律来强化管理才行。所以,法家的三件法宝就是“法”、“术”、“势”.“法”,法律条文,就是说要用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敢于以身试法者,必须给予严惩;“术”,各种手段,就是要多动脑筋,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善于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矛盾和问题,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势”:国君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今天来说,就是必须要维护国家的权威,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凡事敢于斗硬,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利益没得到满足就迁就、让步,使该做的事办不了,最终使更多人的利益受到损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的今天,由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信仰危机,道德沦丧,自我膨胀,人的自私本性充分地暴露无遗。于是,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甚至造酿成了重大事件。如某村农民对国家重点工程宜珙公路建设的无礼阻拦,至使工期大大延长;某中学家长无端闹事,惊动了省委,破坏了学校正常教育秩序进行,在社会上造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等,此类事端,历历在目。这些事件的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了经济的崛起。这少数人的所作所为极易产生连锁反应,迅速地漫延开去,造成更多工作的很难开展。因此,对这部分不懂法,不遵守基本道德的人,就应该首先施以“仁、义、礼、智、信”教育,经过努力还是不行,就应给予法律制裁,不能手软。只有让国民知道有国家机器强大威力的存在,才能震慑犯罪,规范人心,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一切活动都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地建设起来。当然,政府也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和谐干群关系,尽可能地给予受损对象施以人文关怀,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妥善地解决好来信来访,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走出阴影,走向小康。
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墨两家都把民族精神放在非常重要位置,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荀子的“德操”,墨子的“遵道利民”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感染了无数仁人志士,铸就了一个个为了追求各自的信仰而捐躯的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翻开中国革命史册还可以看到,有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为了追求真理,在敌人的屠刀面前,英勇不屈,流血牺牲,光照后人。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一是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对真理的追求;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儒家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思想教育的影响。这一曲曲英勇颂歌,逐步演绎成了一种把“国家的荣辱”与“民该的尊严”放在首位的高尚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