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上]逻辑联结词(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目的: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掌握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及复合命题的构成、对“或”的含义的理解及对命题“真”“、“假”的判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问题1  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12>6. (2)3是15的约数. (3)0.2是整数.  (4)3是12的约数吗?(5)x>2. (6)这是一棵大树.
  命题的结构:主语—连结词(判断词)—宾语;通常主语为条件,连结词和宾语合为结论.
  语句形式:  直言判断句和假言判断句.(把直言判断句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大前提与小前提:例 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2.逻辑连接词
问题2(续问题1)       (7)10可以被2或5整除;
(8)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9)0.5非整数。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3.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构成形式的表示: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表示命题。
如(7)构成的形式是:p或q;(8)构成的形式是:p且q;(9)构成的形式是:非p. 
例1: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
(3)平行线不相交  (非“平行线相交”)
   例2  分别写出由下列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
(1) p: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q:方程x2+2x+1=0两根的绝对值相等.
(2) p: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q: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三、课堂练习:课本P26,1、2,
四、课时小结:(略)   
五、课后作业:课本:P29,习题1.6:1 、2.; 


1.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什么叫做命题?逻辑联结词是什么?什么叫做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二、讲授新课
P 非p
真 假
假 真
 1、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1:①如果p表示“2是10的约数”,试判断非p的真假. 
    ②p表示“3≤2”,那么非p表示什么?并判断其真假
结论 非p复合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是: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 
 (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
例2:如果p表示“5是10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s表示“5是16的约数”。试写出p且q,p且r,r且s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然后归纳出其规律。结论如表二. 
(3)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
p q p或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例3:如果p表示“5是12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s表示“5是10的约数”,试写出,p或r,q或s,p或q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归纳其规律。
结论如表三.




   
                 (表二)                       (表三)
上述三个表示命题的真假的表叫做真值表。
2、运用举例
例4: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 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p:2+2=5;q:3>2;  (2)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
(3)p:1∈{1,2};q:{1} {1,2};(4)p:Ø {0};q:Ø={0}。
例5: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p或q”、“p且q”、“ 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中,“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的是(  )
A、p:3是偶数,q:4为奇数;     B、p:3+2=6,q:5>3;
C、p:a∈{a,b},q:{a} {a,b}          D、p:Q R,q:N=Z
三、课堂练习:课本P28,1、2  
 四、作业:课本P29,习题1.6,3、4;


1.7四种命题(3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命题形式的表示;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2.理解反证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并能用反证法证明一些命题;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逆否命题的等价性。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