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
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 知道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4、 会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5、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看书自学的能力、观察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同学之间团结协作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说明:直揭课题,可以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经过提问和猜想,把学生思想引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状态。
二、 新课
(一) 长方体的再认识
1、 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认识
(1) 结合实物与书本知识,通过自学获得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的进一步认识。
(2) 学生反馈:
a、结合模型说一说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新的认识。
说明:借助实物,观察、操作、自学课本知识,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再认识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建构,提高看书学习的能力。
2、 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
(1) 多媒体演示:长、宽、高;
(2) 从实物上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 从图开中找一找长方体的长、宽、高。(单位:cm)
说明:从长方体不同的放置,指一指、摸一摸,有助于对长、宽、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4) 在自制的长方体模型上标上长、宽、高。
(二)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1、 尝试求学生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的表面积
(1) 小组讨论,尝试列式,解答。
(2) 反馈(说一说,每一步计算表示的意义)
(3) 总结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
说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 针对训练,培养空间观念
(1) 从实物上认识各个面的求法;
(2) 从图形上认识各个面的求法。
(3) 空间想象
a、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长方体形象;
b、 师生互动,用字母式子表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
说明:1、针对训练求长方体各面的面积,为求长方体表面积打下坚实的基础。2、由实物到图形再到想象中的一个长方体,实际上是一个由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脱离实物建立抽象的空间观念。3、同桌对说的形式能让每个学生获得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时间,提高学习积极性。
3、 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表面积,如图:
4、 试做例题:如图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单位:cm)
5、 想一想,任选一题,求表面积,比一比谁算得更快。
说明: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学习中做数学、学数学,自己学会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通过观察选择制胜的一招,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在成功地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增强自动参与的积极性,为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三) 正方体的再认识
1、 运用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1) 多媒体演示
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长方体还可以叫什么?
说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动态的变化过程,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抓住主要特征,掌握两者关系。
(2) 师:用一句话,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2、 正方体面和棱的特点
填空:正方体六个面都是( )形,六个面的面积都( ),12条棱的长度都( )。
(四) 机动,如图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单位:cm)
学生先计算,然后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课本第26页的“做一做”。师巡并针对性辅导。
2.独立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六第1至4题。
3.师针对性的总评。
四、反思质疑,自我梳理
(围绕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思路与方法展开)(略)
[小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之一(苏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