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小五语文教案

[小五上]紧扣课后练习 加强词句教学(鄂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紧扣课后练习   加强词句教学
  ———中年段词句教学案例
  鄂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说明”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词、句教学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是:理解、运用和积累”;“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有安排,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落实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扎实进行训练”。这段话言简意骇,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导航器”。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真正有效地落实词句训练及说、写之间的联系训练呢?结合教学实际,本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比较中引导理解。
  【案例】
  《泉水》  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流进一弯水池;泉水流到一块平地;泉水流下碧绿的山坡;泉水流过静静的山谷。
  师:读一读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读句)
  生:我发现带点的词里都有一个“流”字,但后面的字却不同。
  师:你很会发现问题。上面四个带点的词语能互换吗?
  生:不能。
  师:谈谈理由。
  生:因为泉水流的地方不同。
  师:能说具体一些吗?
  生:泉水流到了水池里面,所以只能用“流进”,就像我们走进房子一样。
  生:山坡是斜的,泉水从碧绿的山坡上面流下来,所以用“流下”。
  生:山谷像一条大水沟,作者就用了“流过”。
  生:泉水流到平地上到处都是,用“流到”更好一些。
  (其他学生发言略)
  【评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思维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而语言的选择运用常要对思想感情、思路结构的内涵及范围进行比较鉴别。这种有目的有选择的区别界定,我们可称之为比较法。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准确一些,更深入一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本课的课后练习第三题,目的就是通过品读,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带点的词语是“流进、流到、流下、流过”。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流”字,但是由于“流”后面跟的词不同,意思也各不相同。由以上的片断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教者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了这个课后训练,让学生联系这四组句子,在对四个词语的比较分析中,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用词的恰到好处,从而达到增进理解,加强积累,训练语感的目的。 
  二、在想象中引导感悟。
  【案例】

  《山茶花》  出示句子:“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师:大家细细读读这一句话,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句话写出茶花怎样的特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到红白相间,轻轻柔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荡!
  生:我感觉到山茶花的红若有若无,就像妈妈戴的粉红色的围巾,真漂亮!
  生:我好象看见一大片山茶花,就像天边的白云在朝霞的照射下,一望无际,白里透红。
  生:我感觉到粉红色的茶花就像织女脖子上的纱巾,又轻又美!
  (其他学生发言略)
  【评析】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儿童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客的“直观”感知。
  山茶花各种颜色独具魅力,白如水花晶莹,墨如清潭荡漾,粉如朝霞轻纱,作者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说明山茶花颜色的丰富与无穷的变化。但是,学生仅仅从作者提供的句子,还是难以深切感受的。但从上述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山茶花的颜色的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依据课后练习,抓住了课文中重点句子,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这样,在学生眼前,语言文字就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丰富的语言形象:轻轻柔柔的纱巾、若有若无的红色、一望无际,白里透红的白云……这些形象,包含着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内涵的体悟。这样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累,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显现,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和感受在心中涌动。
  三、在模仿中引导创新。
  【案例】

  《五彩池》  出示:“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读句子、体会、探究)
  生:我发现带点的词都是写在什么地方。
  师:你真会读书!这些表示地点、位置的词语,我们通常把他们叫做方位词。谁能用上这些方位词,依照着写一句话。可以只用上“上层……上层……”或“左半边……右半边……”也可以把这四个方位词全用上。
  (生写话,师巡视辅导)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我的文具盒是双层的。上层是尺子和橡皮,下层是笔。
  生:我的课桌里左半边放书包,右半边放水瓶。
  生:我家的衣柜上层是很大的柜子,下层是抽屉,左半边装爸爸妈妈的衣服,右半边装我的衣服。
  (其他学生发言略)
  【评析】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学习手段。古希腊美学杰出的代表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模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模仿的。人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模仿。”可见,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而大修订之后的语文教材时代性、典范性更强,文中的那些精美规范的词句除了要求学生品读背诵积累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通过对课文词句的模仿,向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启蒙,进行连词造句、积句成段的语言训练。在这种模仿训练中,也往往蕴藏着学生的创新性萌芽。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课后练习中提到的这个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在发现后去模仿。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富有成效地抓训练,教师采用分层要求的做法,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这样保证每个层次的孩子都能“跳起来摘果子”。由学生的仿句来看,他们能较好联系自己平时接触的事物,并通过这些方位词将他们有机地构建起来,形成规范清晰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过对文中这个含有方位词的句子的仿写,学生强化了对方位词的认识,训练了连词成句的能力,拓展了语言表达的空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