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课题 课题实施方案

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研究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11-20

一、         课题实验的起因

农村留守学生比例的加重成为我国教育发展“黄金期”的又一突出问题。就“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经逐步成为提高21世纪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保证;它的普及必然会提高我国西部和中东部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它的实现为学生健全人格,完成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其有以下必要性:

(一)是学生自身主体发展的需要

农村留守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由于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孩子们见识短浅,思维紧固,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首先,是习惯培养的需要。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由于放学后,家庭无人管教,即使寄托人知道孩子的一些不好的方面,也不好管,因为现在的儿女贵重,害怕出一些无法向孩子父母交代的事。作为不懂事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审思什么是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的能力。只有教育他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得到孩子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孩子的习惯决定其行为,长期的行为才能形成个性,个性的发展就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四化建设的建设和传承者,未来的接班人,对他们潜能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孩子自己主体得不到发挥,也觉得苦和累。所以对留守学生的管理也是他们自身主体发展的需要。

   (二)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从繁琐的农村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而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时代行为。农民外出务工,孩子怎么办?跟随父母外出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就其负担老百姓难以承受,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地点随时变动。诸多原因孩子不得不留守在家,过上远离亲情的生活。在这些孩子的心里印上失落的感觉,给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带来一些难度。教育必须要为四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学校要更多的关心他们,把他们教育好,管理好。让他们觉得学校就是家、班级体就是家。教育本质需要我们这样做;时代进步需要我们这样做;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这样做。

   (三)是农村教育本身的需要

    具初步统计调查我校400多名学生中,有300多名学生其监护人不是自己的父母,都是寄托在其社会关系家里。他们的父母已投身于打工浪潮。

    这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没有好的家庭教育,他们逐步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不服从监护人的管教,做事我行我素,家庭学习几乎为零,用父母寄回的钱如用水等不良行为。他们的家长把对学生的管理都寄托于学校。

    教育重在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受教育要求,创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智力、人格全面发展的人。而留守学生已经在农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国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切入实际的科学管理方案。这就要求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迫切寻找一条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而又特别是农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行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要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得培养一大批的新型人才,教育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也是迫在眉睫。孩子是未来的接班人,是建设新农村的建设者、发展者,对他们的培养尤其重要。由于其父母外出,这一群体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远大的理想,想的是向他们的父母一样外出务工;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对学习抱有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如果不及时的教育管理,长此以往,对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带来重重阻力。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说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综上所述,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当前教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实验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

   (一)总体目标

     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就是培养他们成为有着丰富的知识,智力得到发挥,有着健全人格的学生;让他们成为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荣辱观。

   (二)具体内容

    1、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主要途径。

一方面在各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留守学生的关爱与照顾,启发和引导,使其具有针对性、参与性、灵活性等特性。通过参与的方式、表现的方式,让每一个留守孩子在各门学科中找到自信。

另一方面在少先队组织建设工作中,鼓励其积极参与,并树立他们成为具有典型性、先进性的团体和一些事例。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关注和重视他们。

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使留守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来完成学业,乐于生活。

这一方面工作要学校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来完成。

    2、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建设工作

    设计、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的档案建设,以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监护人情况、生活中的表现情况等为内容。其管理要科学合理。

    此举是为了启发和引导教育留守学生提供事实依据,纠正其错误行为。更好地让留守学生认清自己,发展自己。这部分由班主任、课任教师与有专长的教师共同完成。

3、留守学生德育建设工作

    拟订好留守学生德育工作计划,利用好“三会”及班会、朝会和集会加强教育。加强这一工作的实效性和持久性地开展。由校长和各位班主任协同完成。

    4、学校与留守学生家庭互访日志工作

    设计、建立好互访日志录。以留守学生在校情况、家庭表现情况、引导措施等为具体内容,设计要求科学合理。注意其完成过程的真实性、客观性等。过程长久,工作人员要细心、有赖心和责任心。具体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完成。

    5、留守学生互助建设工作

   以少先队组织的形式,把留守学生组建成若干个互助团体,组织各种互助活动,让其在活动中锻炼成为有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人。要求要有组织性、规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由全体课题组共同完成。

    以上具体内容要记档成册。

三、研究方法

    着重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分析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方法。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四、研究进程(2006年5月——2009年6月)

   (一)前期(2006年5月——2006年7月)

    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计划的拟订和实施,

   (二)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8年12月)

    全面实施具体实践活动,边实施边分析边经验总结,资料的进一步完善,过程反思和补改措施,经验论文的撰写。

   (三)结题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6月)

    对课题的有关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五、预期成果

    1、让每一位留守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成为自立、自强、自信的孩子,让每一位留守孩子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管理素质,并积极参与科研,

    3、改变农村留守学生学习问题这一现状,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5、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邓永邦)

      调查报告——————————(邓永邦)

      过程反思及补改措施——————(全体参研人员)

      留守学生典型事例———————(罗登鹏)

      过程评价——————————(校务会成员)

      经验论文——————————(课题组成员)

六:成果展示:论文集、个体案例集

七、课题管理

    (一)课题组成员

     组  长:罗登鹏(黎水镇新花小学校长)

     副组长:邓永邦

     成  员:滕创兵(小学高级教师)  黄成厚(小学高级教师)

             李腾方(小学高级教师)  黄长艳(小学二级教师)

             吴双江  (小学二级教师)罗银兰(小学二级教师)

             欧正英(小学二级教师)  钟  敏(小学二级教师)

             简孝林                  秦玉名

             张玉波(小学一级教师)  梁俊才

     八、保障措施

      为了整个课题的顺利实施,其具体要求如下:

       1、对参研人员实行监督,每个成员参与课题研究。

       2、把每一个阶段性工作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按进程对课题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如期完成。

       3、对每一个研究成果和各种资料进行审查。按照分学期归档。

       4、确保课题顺利完成,对各种需要经申请给予充分的财力和物力保障。

       5、确保课题的质量,对每一位课题成员及时充电。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