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惜别的情感。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感受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体会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留连”“自在”“娇”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江畔独步寻花》并背诵。
(四)初步理解《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感受诗句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江畔独步寻花》并背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江畔独步寻花》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字。
(板书:春)
师生一起大声读——春。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繁荣,谁愿意向大家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请3~4名学生用词语或小段话简单描述)
古人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
(板书:3.古诗三首)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查。同桌之间相互朗读《江畔独步寻花》,检查“畔”“蹊”“娇”“莺”“恰”等生字的读音。
2.教师检查。请2~3名学生朗读,教师对学生的读音、语调进行点评。
(三)理解诗句,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1.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体会诗句意思。
(1)学懂古诗首先要会读古诗,要读出诗句的抑扬顿挫。出示有标示符号的小黑板。我们试着来读一读这首诗。
符号解释:|:小停顿;‖:大停顿; 字音延长;△:重音;粗体:轻音。
教师范读,边指黑板边朗读。
(2)学生按诗句符号标示边朗读边体会。自由读,同桌互读。
(3)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4)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通过朗读,你能感受到诗人杜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色图?
(诗人描绘的画面是繁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莺在花丛中歌唱)
(板书:花蝶莺)
一个晴朗的春日,诗人在江边散步赏花,眼前的春色令他心生感慨。我们跟随着诗人一同漫步江畔,去感受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句诗。
谁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这句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把小路都遮住了。“满”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因为“满”字写出了花多)
“满”字写出了黄四娘家花之多,花之盛,接下来的一句诗人又用了一个“压”字写出了繁花盛开的景象,谁能来分析一下?
(花朵的分量很轻,能把花枝压得弯下腰,说明花朵数量多,而且每朵花开得都很茂盛,“压”字写出了繁花盛开的景象)
诗人赏花来到黄四娘家,满眼都是盛开的鲜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两句诗,说一说两句诗的意思。
(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板书:繁花盛开)
盛开的鲜花引来了赏花之人,更吸引了彩蝶、黄莺。我们来看第三句诗,联系上两句诗,想一想“留连”一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花开得那么多,那么美,蝴蝶都舍不得飞走。“留连”的意思是舍不得离开)
(板书:留连)
理解了“留连”的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在花间游戏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久久舍不得离去)
(板书:戏蝶)
蝶恋花。鲜花留住了彩蝶的舞姿,更引来了黄莺的歌声。第四句诗中的“自在”“娇莺”你是怎么理解的?
(“自在”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意思;“娇莺”是指美丽可爱的黄莺)
学生若理解不了“娇”字的意思,可查阅字典。
(板书:自在)
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呢?
(美丽可爱的黄莺在自由自在地歌唱)
(板书:娇莺恰恰啼)
蝴蝶和黄莺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我们已经逐句理解了诗意,谁能把诗人这幅春色图描绘一番呢?
同桌学生相互说,推荐2~3名学生回答。
多么美的春色图啊!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声有色,有歌有舞,有花香有鸟语,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图,而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面对此情此景,你会发出怎样的慨叹?
(春天真美呀!……)
对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感想,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诗人心中感慨万千,欣然提笔,赞美这生机勃勃的春天。
(板书:生机勃勃的春天)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诗句的意思及作者的情感。
(3)背诵古诗。
(四)默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江畔独步寻花》并背诵。【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
(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
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查字典。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完成描写家乡迷人风光或名胜古迹的片段练习,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三首。
(二)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同样是描写春天的景物,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写。杜甫选择了“花”“蝶”“莺”来描写春天,叶绍翁却只写“一枝红杏”,李白则抓住“碧空”和江水。这些景物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是最能代表春天特点,也是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我们在写作时,要抓住最有特点的景物来写,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
(三)指导学生选择材料。
1.家乡养育了我们。我们熟悉它、热爱它。我们的家乡有数不胜数的迷人风光和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准备向来自各地的游客介绍哪处风光或名胜呢?
学生回答。教师将相对集中的风景名胜写在黑板上。
2.学生选择材料。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游览过的名胜古迹一般比较集中在附近地区。学生可以从黑板上老师写下的名胜古迹中选择一处自己比较熟悉的作为写作内容。
如果学生另有选材,并且对所选材料比较熟悉,教师应给予鼓励。
(四)指导学生组织材料。
从选择描写家乡迷人风光和描写家乡名胜古迹的学生中各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组织材料,教师给予点评。
(五)学生完成片段练习。
教师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适当给予指点帮助。
(六)如果有时间,教师选择好、中等、较差三篇文章进行评议。对片段的组材,景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进行评议。
(七)作业。
修改、整理片段,抄写在作文本上。
【小资料】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他身经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化,在仕途上又不断遭受挫折,生活困窘,因而对现实逐渐加深认识,对政治的黑暗愈益不满。所作诗篇,大胆揭露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又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对藩镇割据与叛乱也给予批判,内容深刻。通过许多优秀作品,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在艺术形式上,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对后世很有影响。有《杜工部集》。
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建安人。宋代诗人。
李白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对当时腐朽统治集团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做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疾苦也有反映;对安史叛乱势力加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李太白集》。
黄鹤楼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故址在现在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现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