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引导学生学习他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向学生介绍上甘岭战役。让学生知道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的战役。
(二)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并且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读准“营、屡、晕、膛、仇”等字的音。
(2)区分多音字:
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晕y&n,朝ch2o,鲜xi3n。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读音的方法,做巩固练习,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2个生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如:填表。
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如:“规”。在书写中要注意“夫”的最后一笔不要写成捺,而要写成点。“黎”字与“暴”字的下半部的写法是:点、提、撇、点,而不是“水”。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1)首先以“战役”为例:让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的“战争”、“战斗”进行辨析。首先请同学讲出字典中“战役”一词的解释,强调“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讲解“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范围是一个比一个大,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范围大小。所画集合圈如下图:
最后设计了一道填空作业以进行巩固:
“上甘岭( )是抗美援朝( )中最激烈的( ),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 )是最关键的一仗。”
(2)引导学生理解“暴风雨”一词。
用投影出示“暴”字在字典中的三条解释:
①突然而且猛烈。
②凶狠残酷。
③急躁。
提问学生:暴风雨的“暴”的字义应选哪一条?然后请学生根据另外两条解释的意思,分别用“暴”组词。
“暴风雨”的“暴”的词义应选(1)条。根据另外两个意思组成的词分别是:暴行和暴躁。
(3)引导学生理解“报仇”一词的意思:
先弄懂什么叫“仇”,然后提问:课文中的“仇”指什么?
战士们是怎样报仇的?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更准确地理解词义。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本课形容声音非常亮。
启明星:太阳没出来时,出现在东边天空的金星。
(五)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第8~1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歌颂黄继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思考: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听后归纳出答案:①全文有12个自然段。②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③顺序学生可能会说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归纳: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的,这就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带领学生从全篇着手,直到文章的每个段落进行分析。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上甘岭发生的时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级下达的命令。
(2)带着问题再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投影出示重点句: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体会:“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务,到“黎明”前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从哪些词看出。
“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很紧迫。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4)总结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0月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5)在如此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夺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学习第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投影重点句帮助理解:
投影:A.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让学生思考:在这句话中,“屡次”是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不行。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有这个词是说明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比雨点还密”、和“压”字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当时敌人的气势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说明为了战斗的胜利,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这也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他有要按时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投影B句: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学生思考:“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投影C句: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感情。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表达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必胜的信心和革命战士的自豪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重点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黄继光请求任务,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
(5)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冲上去执行任务,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3.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黄继光负伤后又是怎样做的?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然后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投影出示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出: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勇敢地冲了上去,写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继光受伤后的动作是: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这些动作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得英勇顽强。
(3)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句子中用“20米”、“10米”这样的数量词及省略号,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要忍受伤痛。躲避敌人的枪弹,因此他爬得很慢。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4)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①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第一次站起来,“啊”仅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突然站起来”,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第二次站起来,是在黄继光昏迷后醒来的情况下。这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通过指导学生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上《国际歌》的乐曲,充分体会黄继光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6)让学生讨论归纳第7~11自然段的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为学生背诵第8~11自然段做了铺垫。
第7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和两个战士被敌人发现。第8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负伤后更加顽强地向前爬。第9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第一次站起来。第10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晕倒。第11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
(7)黄继光的顽强战斗、英勇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指导学生按上述思路学习背诵第8~11自然段。
黄继光牺牲了,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落在了战友们的身上。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8)指导学生归纳第7~11自然段的段意:写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3.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胜利。
(2)归纳第12自然段的段意: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高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1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体会思想感情。
强调:从黄继光的语言、行动,读出战斗环境的险恶和黄继光坚强的意志,体会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二)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四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①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到上级的命令。
②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
③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④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占领了高地,消灭了敌人。
(2)根据段意内容合并自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概述了黄继光所在营夺取597.9高地的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三段(第7~11自然段):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2.教师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由于上级下达新的战斗任务,并且有个火力点久攻不下,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主动请战;由于黄继光的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鼓舞了战士们,部队才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2)根据课文特点,用自然段归并法进行分段。用归并自然段法给课文分段,要读懂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起来。如果一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意思,就可以独立成段。
3.结束语。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引导学生学习他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向学生介绍上甘岭战役。让学生知道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的战役。
(二)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并且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读准“营、屡、晕、膛、仇”等字的音。
(2)区分多音字:
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晕y&n,朝ch2o,鲜xi3n。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读音的方法,做巩固练习,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2个生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如:填表。
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如:“规”。在书写中要注意“夫”的最后一笔不要写成捺,而要写成点。“黎”字与“暴”字的下半部的写法是:点、提、撇、点,而不是“水”。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1)首先以“战役”为例:让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的“战争”、“战斗”进行辨析。首先请同学讲出字典中“战役”一词的解释,强调“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讲解“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范围是一个比一个大,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范围大小。所画集合圈如下图:
最后设计了一道填空作业以进行巩固:
“上甘岭( )是抗美援朝( )中最激烈的( ),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 )是最关键的一仗。”
(2)引导学生理解“暴风雨”一词。
用投影出示“暴”字在字典中的三条解释:
①突然而且猛烈。
②凶狠残酷。
③急躁。
提问学生:暴风雨的“暴”的字义应选哪一条?然后请学生根据另外两条解释的意思,分别用“暴”组词。
“暴风雨”的“暴”的词义应选(1)条。根据另外两个意思组成的词分别是:暴行和暴躁。
(3)引导学生理解“报仇”一词的意思:
先弄懂什么叫“仇”,然后提问:课文中的“仇”指什么?
战士们是怎样报仇的?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更准确地理解词义。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本课形容声音非常亮。
启明星:太阳没出来时,出现在东边天空的金星。
(五)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第8~1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歌颂黄继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思考: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听后归纳出答案:①全文有12个自然段。②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③顺序学生可能会说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归纳: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的,这就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带领学生从全篇着手,直到文章的每个段落进行分析。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上甘岭发生的时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级下达的命令。
(2)带着问题再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投影出示重点句: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体会:“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务,到“黎明”前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从哪些词看出。
“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很紧迫。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4)总结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0月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5)在如此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夺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学习第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投影重点句帮助理解:
投影:A.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让学生思考:在这句话中,“屡次”是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不行。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有这个词是说明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比雨点还密”、和“压”字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当时敌人的气势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说明为了战斗的胜利,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这也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他有要按时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投影B句: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学生思考:“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投影C句: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感情。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表达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必胜的信心和革命战士的自豪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重点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黄继光请求任务,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
(5)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冲上去执行任务,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3.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黄继光负伤后又是怎样做的?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然后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投影出示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出: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勇敢地冲了上去,写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继光受伤后的动作是: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这些动作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得英勇顽强。
(3)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句子中用“20米”、“10米”这样的数量词及省略号,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要忍受伤痛。躲避敌人的枪弹,因此他爬得很慢。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4)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①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第一次站起来,“啊”仅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突然站起来”,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第二次站起来,是在黄继光昏迷后醒来的情况下。这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通过指导学生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上《国际歌》的乐曲,充分体会黄继光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6)让学生讨论归纳第7~11自然段的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为学生背诵第8~11自然段做了铺垫。
第7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和两个战士被敌人发现。第8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负伤后更加顽强地向前爬。第9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第一次站起来。第10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晕倒。第11自然段的意思是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
(7)黄继光的顽强战斗、英勇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指导学生按上述思路学习背诵第8~11自然段。
黄继光牺牲了,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落在了战友们的身上。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8)指导学生归纳第7~11自然段的段意:写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3.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胜利。
(2)归纳第12自然段的段意: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高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1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体会思想感情。
强调:从黄继光的语言、行动,读出战斗环境的险恶和黄继光坚强的意志,体会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二)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四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①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到上级的命令。
②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
③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④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占领了高地,消灭了敌人。
(2)根据段意内容合并自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概述了黄继光所在营夺取597.9高地的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三段(第7~11自然段):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2.教师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由于上级下达新的战斗任务,并且有个火力点久攻不下,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主动请战;由于黄继光的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鼓舞了战士们,部队才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2)根据课文特点,用自然段归并法进行分段。用归并自然段法给课文分段,要读懂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同一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归并起来。如果一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意思,就可以独立成段。
3.结束语。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