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小四语文教案

[小四上]小珊迪(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板书设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课后练笔

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很多我们熟悉的人。正是由于他(她)的某一方面的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语言或行动,来表现他(她)的这一方面的品质。

写作的内容:通过语言或行动,写出熟悉的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品质。

写作的要求:语句要写得完整、通顺。

六、范文


惹人喜欢的“小鬼头”


 
在我周围的人中,我最喜欢我的小表弟游游。他红扑扑的小脸上嵌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只要嘀溜一转呀,便计上心头。邻家的奶奶遇到他总要摸摸他的锛儿头,对姥姥说:“他大婶,这孩子将来准有出息。”其实游游惹人喜欢不是因为他的长相,是因为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孝敬长辈,关心老人。

前些天,姥爷总是咳嗽,晚上更是咳得难以入睡。一天,姥姥带我和游游去集贸市场买菜。每个摊位的货架上都摆满了鲜灵灵的蔬菜、水果,摊主用他们那富有“艺术性”的吆喝吸引着买主。姥姥在一个卖菜的摊位前停下,游游却四处张望,像是在找什么。忽然,他小脸上露出稚气的微笑,转过头,轻轻地拽了拽姥姥的衣角,嘴里喊着:“姥姥,姥姥!那边有卖梨的。”姥姥看着他着急的样子问:“乖乖,你是要吃梨吗?”“不是的,姥姥。爷爷这两天老是咳嗽,我咳嗽的时候,妈妈就给我煮梨水喝,一喝就不咳嗽了。”姥姥听完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我看见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游游拽着姥姥的手直往那个卖梨的摊位走。“您给称二斤梨。”姥姥对那个卖梨的阿姨说。小游游站在摊位前,露出一个小脑袋,手还不停地学着姥姥的样子往秤盘里挑大梨。“您这小孙子爱吃梨吗?”“不是的,阿姨。这梨是给爷爷买的。”游游抢着说。“咳,最近我那老伴老咳嗽,这不是,带着这孩子出来,他可比我都上心,硬要给他爷爷买梨。”“您这孙子还真知道疼人,可真惹人喜欢。”回家的路上我想,游游虽然才四岁,他却这么知道关心姥爷,的确是招人喜欢。我想着便把游游抱起来,用手指刮了一下他的鼻子,冲他笑着说:“惹人喜欢的‘小鬼头’!”

到了家,姥姥把买梨的事一说,姥爷一把抱过游游对大家说:“我的小游游可真乖!”游游像是想起了什么,挣脱了姥爷的手,跑到厨房,拿了一个最大的梨,递到姥爷面前说:“爷爷,吃梨吧!吃了就不咳嗽了。”

【教师评析】

喜欢,总会是有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喜欢什么,爱什么,能衡量出一个人道德情感的标准。此文写的是四岁幼儿令人翘指的“事迹”—主动张罗给爷爷买梨治咳嗽。关心他人,孝敬老人是游游的优点,并且让人喜欢。这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喜欢孝敬长辈、关心老人的人。写作上抓住人物语言和行动的特点、重点突出。文章以“买梨”为重点进行记叙。写了游游的愿望—治好爷爷的咳嗽;写了游游的行动—寻找卖梨的;写了游游的语言—这主意的由来。每一笔都是紧紧围绕关心爷爷来写的。使小游游的形象鲜明地立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