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小四语文教案

[小四上]劳动最有滋味(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7 劳动最有滋味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从小就应该热爱劳动,从而体会出劳动是充满乐趣和最有滋味的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是充满乐趣和最有滋味的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的生字“灶”是平舌音,“挣”“筹”“债”“舒”“闯”“至”是翘舌音,指导学生要读正确。

课文中还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的d0,佛f@,似sh@,供g^ng,挣zh5ng。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如: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4个生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分别把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和独体字分项归类。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挣”,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争”字,合起来是“挣”。有些字是旧字去一部分,如“外面”的“外”去掉“卜”就是“除夕”的“夕”。“到来”的“到”去掉“刂”旁就是“至于”的“至”。还有一部分字是旧字换偏旁,要求学生要注意与旧字或形近字的比较,让学生区别,然后组词。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指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滋”字为例:“滋”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滋味”,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滋”作为带点的字查字典,找出“滋味”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味道”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进而再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体会“滋味”一词在本课中的意思是指生活上的乐趣。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浆洗:“浆”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或衣服使干后发硬发挺。本课是指浆衣服。“洗”是指洗衣服。浆洗就是既洗而且还浆。

灶王爷:灶神。灶王龛,供奉灶王爷的小阁子。

筹备:筹,是筹划;备,是准备。本课指为了过年事先筹划准备。

除夕:本课指旧历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有限:本课指数量不多。

铜活:建筑物或器物上各种铜制的物件。

(四)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2.再读课文,了解作者对劳动的体会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知道从小就应热爱劳动,从而体会出劳动是充满乐趣和最有滋味的事。

(二)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劳动是最有滋味、充满乐趣的事。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板书课题《劳动最有滋味》。

劳动是很辛苦的工作,可是老舍先生却认为劳动是充满乐趣、有滋味的事,为什么他会有这种看法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学生经过思考知道全文有7个自然段。

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为筹备过年参加劳动的事。“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人依靠劳动过活,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最有滋味”。

经过上述两个小题的思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为什么“我”觉得劳动最有滋味?从哪件事体会到的劳动最有滋味?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

(2)每句话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学生默读后会答出:

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第二句交代了如果劳动了,连过年都更有滋味,更有乐趣。

3.教师进一步引导:第一句话与课文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题目是“劳动最有滋味”,第一句又说“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这样第一句就点明了课题。

第二句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带领学生仔细阅读第二句和下文。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经过启发,学生知道第二句是:肯劳动,连过年都更有滋味,更多乐趣。如果劳动了,就连过年都增添了滋味和乐趣。下文是讲“我”小时候为筹备过年参加劳动的事,在劳动中体会了“劳动最有滋味。”使学生明白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第二句引起下文。

4.归纳第1自然段的段意。

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

(四)课文是怎样叙述事情经过的?指名同学读第2~7自然段。

1.帮助同学理解。一入冬,全家人积极劳动的句子。

(1)品读重点词句。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出示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出示重点句进行对比:

家里很穷,所以母亲在一入冬就劳动,给人家浆洗衣服,或代人做新大衫等,以便挣到一些钱,作过年之用。

家里很穷,所以母亲在一入冬就必须劳动,给人家浆洗大堆大堆的衣服,或代人赶做新大衫等,以便挣到一些钱,作过年之用。

经过对比发现后一句比前一句多了“必须”、“积极”、“大堆大堆的”、“赶”等词语后,再次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懂,不用这些词语,句子也能读通,但是填上这些词语后,就可以把人物的紧张、劳累、繁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

(2)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作挖掘人物思想情感的讨论。如:人在什么情况下是积极劳动的?妈妈为什么会积极劳动?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弄清人在向上、进取的情况下会积极,主动地去劳动。家里虽然穷,但妈妈没气馁,而是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贫困的生活,所以妈妈在一入冬就必须积极劳动,说明这种繁重的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从刚一进入冬天就开始了。“大堆大堆”写出了劳动是繁重的;“赶做”写出了时间的紧迫。表现了妈妈为了挣点钱过年,活重、活紧都没有怨言。写出了妈妈的勤劳和善良。

此时可以采用评读的方式,边读边评议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3)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我必须这么做,以便母亲和姐姐多赶出点活计来,增加收入,好在除夕和元旦吃得上包饺子!

这句话的末尾是叹号,而不是句号。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情感。首先要理解“我必须这么做。”“这么做”的“这”指什么?经过读,学生知道“这”指“打下手儿”,也就是递烙铁、添火、送热水与凉水,还要喂狗、扫地、给灶王爷上香。写出了在妈妈勤劳善良的影响下,姐姐和“我”都在小小的年纪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不这样干,在除夕和元旦就吃不上饺子。句末的感叹号写出了在除夕和元旦能吃上饺子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要读出这种语气。老师可以读出陈述句的语气和感叹句的语气,让学生判断正误。当学生确定了正确的读法后,可模仿练习,指名朗读,加以反馈。

2.归纳第2~3自然段的段意:

为了挣点钱过年,全家人都必须积极劳动。

(五)为了过年,全家人积极劳动,到年底了全家人是怎样筹备过年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用学习第2~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

自学的方法:

1.读课文,思考:全家人是怎样忙着筹备过年的?

2.细读课文,找出“全家人忙着筹备过年”的重点词句。

出示重点句:

从大户人家来看,我们的这点筹办工作的确简单得可怜。我们自己却非常兴奋。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过年必须办的一些事,虽然简单,却非常兴奋。

3.归纳第4自然段的段意:

全家人都忙着筹备过年。

(六)筹备过年的工作简单得可怜,却非常兴奋,感觉到了劳动最有滋味。作者讲了几方面的体会,带领学生学习第5~7自然段。

1.指导学生细读第5~7自然段。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范读、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和齐读方法,边听边画出:“我”对劳动的体会。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第一个重点句:

“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

让学生讨论“硬正”的意思,学生讨论结果:“硬正”的意思是硬气,正当,本文指劳动挣钱手段正当,心里坦然。

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挖掘课文内容的讨论:

“咱们的饺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先找找第5自然段哪几句话写了有钱人是怎样过年的?想想他们的钱是哪儿来的?

再指导学生思考:我们的饺子是怎样得来的?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这样的饺子是亲手劳动的成果,不是剥削他人得来的,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心安理得,有滋有味,因此这里的“好吃”就不仅是指饺子了,更重要的是指对劳动乐趣的享受以及在享受劳动成果时的那种自豪感和对不劳而获的蔑视。

投影第二个重点句,思考:我们的饺子为什么好吃?

“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

“胃里舒服”指什么?

“胃里舒服”指饺子的味道好,“心里舒服”指精神愉快。

投影第三个重点句:

“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

引导学生理解“关”指什么?”“一关又一关”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能闯过很多难关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怎样闯过一关又一关的?

再理解“骨头硬,有自信心”这句话的意思。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坚持只有劳动,才不至于在黑暗的岁月里冻死饿死。

3.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比较:马马虎虎和马虎;仔仔细细和仔细;妥妥贴贴和妥贴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仔仔细细、马马虎虎,妥妥贴贴都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形容词重叠后一般都使原意加重了程度。

再体会:“劳动会使我们心思细腻”。通过讨论知道了:全家人干活总是仔仔细细;做得妥妥贴贴;正是长期这样劳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体会这两层意思。

4.指导朗读第5~7自然段。读中悟感情,可以模仿读,也可以评读。

5.第5~7自然段写劳动使我们心思细腻。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练习给课文分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劳动是充满乐趣和最有滋味的事,从而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练习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第7自然段。

1.让学生给第7自然段分层,看看作者主要讲了几个意思?

学生默读,知道了第7自然段主要讲了两个意思,所以可以为两层:

第一层:全家人干活总是仔仔细细,做得妥妥贴贴。

第二层:长期这样劳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2.根据这两层意思,按原文给下面这段话填空。

我还体会到:(    )。任何工作都不是(    )就能做好的。(    ),必须另做一回,倒不如一下手就(    ),做得(    )。(    )与(    )是结合不到一处的。要不,(    )?

3.小声地自由背第7自然段。

4.检查背诵。

(二)练习给课文分段。

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上,练习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四段内容的提示,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的内容。

(1)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

(2)“我”小时候,为了挣点钱过年,全家人都必须积极劳动。

(3)全家人忙着筹备过年。

(4)“我”对劳动的体会,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

2.根据段意的内容合并自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

第二段(第2、3自然段):“我”家里很穷,为了挣点钱过年,全家都必须劳动。

第三段(第4自然段):全家人都在忙着筹备过年。

第四段(第5~7自然段):对劳动的深刻体会。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先叙述事情,再讲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

“体会”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客观事实,因此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

(四)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