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动第一节 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基础知识。了解骨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以及骨折急救的知识。
2.学会观察长骨的结构,认识骨膜、骨质和骨髓;学会鉴定骨的成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骨的结构的学习体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骨的特点体会既轻便又坚固这一特色的内在哲理。通过学习骨的生长和骨成分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以及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骨的成分和骨的生长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尊老、爱老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重点。
要注意纠正学生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如:为了起到……作用,因此骨具有……结构特点;为了适应……人体……等。使学生对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适应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对骨的结构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对功能的理解。
2.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获得知识。理解骨的特点:坚固有弹性的原因,以及骨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骨的弹性与坚固性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骨成分的鉴定实验比较耗时间,而且有安全隐患。因此一节课的组织,安排工作要细致,则容易“乱堂”。
骨的生长与再生,最好订相应的动画录像或电脑软件配合讲解效果会更好。如:骨的加粗生长,骨膜细胞的活动使骨加粗的同时骨髓腔也在不断扩大。骨的加长生长和骨折的修复也最好用电教手段解决,效果会更好。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导入】
举例说明皮肤的功能主要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皮肤作为一个重要的排泄器官,肩负着及时排除体内多余代谢产物的重任;皮肤还有调节体温和感受环境刺激的重要作用。当你的手接触开水的一刹那,你会迅速地缩回手臂。你是否想过你是如何完成这一运动的?
皮肤通过皮下组织与下方的肌肉骨胳相连。
【新课】
1.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运动(即使是在熟睡时也不会停止呼吸运动)。我们能够做各种复杂的运动,运动系统是由哪些重要的器官构成的呢?(骨胳肌和骨胳组成运动系统。骨胳是人体的支架,它是由各种骨通过骨连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运动系统在人体中所占有的比例很大:骨大约占体重14,骨胳肌则高达2/4。相比之下起支持保护作用的骨却质量很轻。这使人们极想知道:骨的质地和结构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同时兼顾轻便、坚固有弹性等众多物理特性的呢,又有哪些是值得人类认真研究和借鉴的呢?
2.认真组织学生做好骨结构的观察实验。准备好长骨的纵剖标本:一个是新鲜的带骨髓的长骨,一个是经过熬制的长骨(可以清楚地看到蜂窝状骨松质、致密的骨密质,干净的骨髓腔和骨上神经。血管的通道)。
(1)首先确认这是“长骨”。(教师演示说明“骨端”和“骨干”。学生认真观察长骨纵剖后描述长骨各层的形态特点(如颜色、质地等)。教师归纳讲解:外层是柔软的“骨膜。”它的下方是骨质。骨干的中央有骨髓腔,其中有许多糊状的骨髓。长骨的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它们的结构特点又是怎样的?
(2)学生观察骨膜的结构并且感受其物理特性。回答:骨膜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骨膜上都有什么重要的结构,(血管和神经)骨膜与骨质之间的连接状态如何?(非常紧密)骨膜这样的结构具有什么重要功能呢?过去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取小乌的上肢骨,小心地剔除骨质保留完整的骨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又长出了上肢骨。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讲解骨膜的成骨细胞的分布和作用。这部分讲解最好有相应的电教手段配合(显示骨的加粗生长和骨折后骨痴的形成。)。
(3)长骨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哪些部位,主要起什么作用?长骨靠什么结构特点来担当如此重任呢?学生通过实验感受骨质的物理特性。(用力折、用针扎、刀割、敲击骨干等)你的结论是什么?(既轻便又坚固)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去骨髓的骨的骨质的结构特点,学生回答:骨端与骨干的骨质在结构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教师讲解骨密质和骨松质的分布及结构特点。骨小梁的有序排列是承重的关键,经常锻炼会使骨的承重能力加强(成人的股骨能承重263~400千克,肱骨能承重174~276千克)。长骨的管状结构,使骨既轻便又坚固,因此能够适应陆地运动的生活方式。简单介绍仿生学在骨结构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4)学生观察新鲜的骨的骨髓。回答:骨髓分布在哪里?不同部位的骨髓颜色上有什么区别?颜色的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提示骨泡在清水中为什么水会变红)教师讲解骨髓主要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构成,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红骨髓与黄骨髓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各自的作用。学生观察骨干上有小孔——血管的通道。简单介绍“白血病”及骨髓移植,以此对学生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
3.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进行复习。
【巩固】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1、挂图指认长骨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其作用。指出骨是以结缔组织为主构成的器官。
2 .长骨的物理特性怎样?与“既轻便又坚固”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长骨的这一特点对人体的意义?人体的骨除长骨有发达的骨密质外,其他类型的骨则没有骨髓腔,骨密质较薄,骨松质发达,在骨松质内终身具有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3.布置作业:
收集鱼的肋骨(大刺)。思考课后“动动脑”的问题。
(第二课时)
【导入】
简单复习骨的结构与功能。教师取一根长骨用力折,折不动;用力敲打也不会碎。把一根肋骨用力弯,骨略有弯曲。指出:骨不仅具有强大的支持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弹性。骨是如何兼顾弹性与坚固这两个物理特性的呢?这与骨的成分关系更为密切。如何鉴定骨的化学成分呢?
【新课】
1.在人体生长发育期,我们每天都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其中哪些营养是骨胳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呢?(在均衡膳食的前提下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口等)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骨的化学成分。检查核对实验用品。教师提要求:注意酒精灯和盐酸的安全使用方法。
2.初一时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骨的成分的鉴定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利用现有实验用品进行检测?”在煅烧过程中要注意骨颜色的改变;观察记录其它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分析:煅烧过程中可以燃烧的部分和不能燃烧的部分分别是什么成分?有机物是以什么形式逸散的?(烟的颜色、气味)骨在燃烧过程中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留下的无机物大约占多大比例?无机物的颜色。质地和物理特性又如何呢?(捏起来很硬,但是没有弹性,很脆)骨的什么特性与无机物有关、(无机物部分使骨具有坚固的特性)经定性实验测定,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钙盐。如果我们去除骨的无机物保留骨的有机物部分时,骨的特性会怎佯呢?
3.教师展示经过脱钙的长骨(表示弹性很强;可以弯曲、打结)。骨如此柔韧有弹性是因为去除了无机物部分,怎样去除长骨中的钙盐呢、请同学利用现有实验用品设计实验。其实日常生活中早有应用。例如煮大骨头时经常加入一些醋,这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
骨的脱钙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盐酸,不要用手接触盐酸,以防止被的伤。注意观察鱼骨放人盐酸后的反应。小心地用镊子翻动骨,使反应充分。学生填写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适时中止实验,告诉学生下课之前再观察填写最终实验结果。
4.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骨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的。无机物使骨具有坚硬的特性;有机物使骨柔韧有弹性。在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无机物与有机物在骨中的相对比例又是怎样的呢?老人和生长发育中的孩子要“补钙”,他们的目的是否一样?人体应当通过什么途径补钙?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利用电教手段结合挂图讲解骨的生长发育过程。哪个阶段是人体迅速生长的时期?怎样做才能长得更高些?人体身高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骨的增长。讲解骨的生长和骨龄的测定。讲解影响人体生长的原因,教育学生注意不要偏食,注意足够的户外体育锻炼,做好课间操。由于少年儿童期骨中无机物所占比例较小,因此骨的特点怎样?(骨的硬度较差,弹性、柔韧性大)经常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教育学生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保持健康的身姿;不要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注意增加含钙食品的摄入。尤其是婴幼儿如果严重缺钙则会导致佝偻病(成年人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当人们步入中年后就又要开始注意补钙了。以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导致身体变形或骨折。
老人和孩子都容易骨折,原因是否一样?少年儿童的骨骼中无机物所占比例较小,骨骼坚固性差,而且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骨受到猛烈的撞击时就会发生骨折。随着骨骼中钙质的增加,无机物的相对比例加大。进入老年后骨骼弹性减小,变得硬脆。同时,老年人的协调能力也差,因此容易发生骨折。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地关心和照顾老年人,防止他们发生骨折。当有人发生骨折时我们应当怎样急救,为何要进行局部固定?(通常,粗大的血管和神经都与骨相伴行,骨折时容易受到伤害。)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不做危险游戏等。)
【结束】
观察盐酸中的脱钙骨,填写实验报告。如果时间过长骨会变得很软、发粘。经化学定性实验分析,骨的有机物部分主要是蛋白质成分。
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理顺知识结构。
整理实验用品后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