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小五语文教案

[小五下]体会写法,品味自由(之二)(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薛老师先带领同学把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回顾了一下:“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我和祖父的这个园子是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温馨的。课文说:祖父一天都在这个园子里,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做什么呢?”
  听写的第三组“农活”的词串又发挥了作用。
  薛老师说:“课文是这么写的,有没有发现?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
  学生:“就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下种――
  生:我就下种。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师:祖父浇菜――
  生:我就浇菜。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师:祖父累了坐一会儿――
  生:我也坐一会儿。
  师:祖父抽袋烟――
  学生习惯地跟着溜,我也――还未说完发现不对,就一下子都笑了。
  师:祖父到哪――
  生:我就到哪。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一串应对后,老师抛出了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书上这样写,让人有什么感觉啊?
  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她很天真。”
  又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充满了童趣。”
  其他学生有的说觉得小孩很淘气,有的说可以看出祖父和我很好,有的说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祖父非常喜欢,和祖父的关系非常融洽。
  薛老师又引导到:“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吗?”
  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要发言。老师让大家不要急,再仔细读读课文,“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她用了非常重要的词语,来说明我的“做”和祖父的“做”是不一样的,要用心体会。
  学生又开始出声自由朗读,朗读后在课文上圈画词语。
  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交流“下种”部分。他请了一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读这段话。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读完后这个学生总结道:“‘我’是在‘瞎闹’。”薛老师再请这个孩子把这段话重读一遍,找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明“我”做活和祖父做活不一样的词――“哪里”。
  薛老师把“哪里……”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和同学们又继续交流,这次,一个女孩子读的是这一段话: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这个女孩子读得非常好,从这段话中她找到的词是“乱勾一阵”,说明她不是像祖父一样在做活,而是在“瞎闹”。薛老师又让他们发现了这里也有一个词――“哪里”。薛老师把“其实哪里……”也板书在黑板上。
  又一个女孩子读了这一段话: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她是从“往天空里一扬”和“乱闹一阵”看出“我”不是在浇菜,而是在玩闹。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过”一词并板书在黑板上,和“哪里……”“其实哪里……”一起也排成了一个竖列。
  薛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在祖父干农活的时候,“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闹”。把这个字也板书在黑板上,在“哪里……”的上面。
  “祖父在身边,她跟祖父闹,那么,祖父不在身边,她一个人干什么呢?”薛老师问。
  ――玩。
  老师再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哪一段写她自个儿玩的,并且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老师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在园子里闹够了就玩,玩腻了就闹呢?让学生读了我和祖父的对话后再来回答。
  教室里又响起书声琅琅。
  读完后薛老师问大家:“读完我和祖父的对话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一个女孩子说:“我做错事后祖父非但不骂我,还耐心地给我讲解。”
  老师补充了一句:“即使我不耐心地听,祖父也怎么样?”
  “也不怪我。”女孩子回答。
  “如果换了你可能吗?”老师问全班。
  “不可能。”孩子们都这么说。
  “所以,作者在园子里,这么玩,这么闹,都是因为有她的祖父。”薛老师又问,“那么,你从作者在园子里的玩闹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用“有趣”“快乐”“无忧无虑”“开心”“自由”“幸福”来形容,老师也请这些同学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后再梳理:“我们从这段课文知道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自由的……”
  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薛老师让大家也读读。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的生活你们向往吗?”
  “向往。”学生答应着。
  “作者说:‘我的童年多么快乐、幸福、自由啊。’其实,作者写‘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写她童年的一种生活,一种快乐、自由而幸福的生活。那我们还要想一想,为什么她还要写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呢?”
  一直欢乐的课堂静下来了,同学们都在思考,一会儿,一些小手举了起来。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她的童年是在这园子里度过的,所以她要介绍这个园子是怎样的。”
  “园子是她童年生活的环境。”老师补充道。
  “她酷爱这个园子,她才能在这个园子里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个读书非常出色的女生这样说。
  “她要是没有这样的一个园子的话,她就不可能这样闹,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快乐的童年。”
  “因为有这么多东西陪伴着,所以她才这么快乐。”
  “如果没有这个生机勃勃的园子就不会有她幸福的生活。”
  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老师一一点头,但是又指着板书引导到:“大家再看看园子的特点和我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一个女孩子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园子,所以作者的童年才会这么快乐,这么幸福。”这个女生还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另一个女孩说:“她先写园子这么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这样更能衬托小作者自己本身的自由、快乐。”
  薛老师很肯定了她的回答,接着向大家说:“她要是说:‘我的童年真快乐,真自由,真幸福。’她不能一天到晚光站在那里说,是不是?她把这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不但体现在‘我’的这些‘玩’和‘闹’当中,她还借用了园子里的景物,来抒发自己一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老师把“借物抒情”四个字也板书在了黑板上。
  “特别是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只不过她没有直接写,而是借着这些倭瓜、黄瓜、玉米、蜜蜂、蜻蜓、蝴蝶来表达‘我’的童年生活也是像它们一样自由、无忧无虑,快乐幸福。这种写法比较含蓄。懂了吗?”
  孩子们都说懂了,薛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大家尝试着做一做。
  薛老师说:“作者说,我的童年是自由的,你看,想栽花就栽花,想下种就下种,想铲地就铲地……现在我请你借课文写黄瓜、倭瓜的写法,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也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请你再看看课文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然后想想用哪个句子来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学生打开练习本开始练笔。12分钟后,老师请几个同学念自己的作品,并且点评。
  作业一:
  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没人管,没人骂,秋天到水里游泳、捉鱼也没人管,栽花时把花拔掉也没事,下种时把种子踢飞也没事,铲地时把韭菜铲掉,留下狗尾草也没事。浇菜时把水浪费也没事,拔草时把可以吃的农作物连根拔了也没事,想睡觉时倒在地上也没人说。 
  作业二:
  我的童年是自由快乐的。我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摔跤就摔跤,想捅蜂窝就捅蜂窝,被蜇个大包也没人管。 
  作业三:
  我的童年是幽默的。我和祖父一起浇花,下种。可以说祖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甚至有时候祖父抽烟,我也拿一根黄瓜当烟抽。有的时候我们讲笑话,甚至把他笑得把饭都喷出来了。 
  作业四:
  我的童年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园子里,花儿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南瓜想长多少果实就长多少果实,哪怕只长一个,也没人去管。而我呢,想吃南瓜,就跟祖父去要两颗种子,想去浇菜,就跟祖父拿上水瓢,就算我把水泼在了孵蛋的鸽子身上,把它吓跑了,祖父也不骂我,只是再把鸽子找回来。祖父去卖鸡蛋,我也去,祖父让我用小旗赶苍蝇,我也不决绝,拿着小旗一阵乱挥,打破了蛋,祖父也不会怪我,只是静静地把鸡蛋拿走,然后悄悄地从我手中夺下小旗,自己一个人卖鸡蛋去了。 
  作业五: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扔了也没事。我想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就插在头上,我想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做谷穗留着,把谷穗当草拔了也没事,我想下种就下种,我想栽花就栽花,我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追蝴蝶,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对于这个女生的结尾句大家报以掌声。
  老师让大家课后把自己写的再改一改,读一读。
  这时候,老师让大家再关注课文的第一小节: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作者把这句话写在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用意呢?”
  一个男生说:“因为老人一般都比较唠叨,但是作者的祖父不是这样的。”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这句话写她的祖父,就为后面的打下了根基,显得她的祖父很慈祥,很爱她。”
  老师追问她句子中并没有疼爱这个词,她是怎么感受到的?
女孩子这样回答:“作者出声的时候她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已经很老了,但是对她还是很慈爱的。”
  老师提示她读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女孩子读了,但还是比较茫然,其他同学也一样。
  老师把这句话反复诵了几遍,“呼兰河这小城里……大不大?”他用手臂比划着,一字一句地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孩子们还是不明白。
  老师又进一步提示:“她的亲戚住不住啊,父母住不住啊,她不说祖父住在呼兰河小城里,而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终于,有个孩子说:“说明作者非常爱她的祖父,她的眼里只有他。”
  薛老师补充了作家萧红的一些童年生活背景:作者小时候因为是个女孩,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和继母因为嫌她是个女的,重男轻女,从来不带她玩,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和她在一起,所以长大了,回忆她的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只想到她的祖父。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祖父和一个园子,才有这样的童年生活。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像作者一样,在长大的时候能够回忆童年的自由、幸福和快乐。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