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男孩为了一便士卖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为了急着送还先生的零钱而被马车撞了,悲惨死去的故事。故事生动感人,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适于朗读训练。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设计特色】
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通过小组合作,凭借情境解决,使每位学生能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二、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小珊迪的可怜,感悟小珊迪的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边出示“美貌、金钱、机敏、诚信、名利、才学”等词语,边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朋友,如果现在只允许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朋友伴随你的一生,你喜欢哪一位?”
教师不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继续引导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见一位英国的小朋友,他叫小珊迪。小珊迪的故事,会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小珊迪是个________的孩子。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总结为两点:小珊迪有着苦难的童年(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纯洁、善良、诚实、守信)。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1、感受可怜
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中表现小珊迪可怜的句子划下来,带着自己的体会动情地多读几遍。
学生先自由阅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1)外貌“(他)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从“瘦瘦的小脸”一词体会到小珊迪经常吃不饱。
从“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体会到小珊迪也非常寒冷。
(2)语言:研读四次“求”,进一步感悟小珊迪的可怜。
(整体出示四次“求”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句话,你发现小珊迪的四次“求”有变化吗?(小珊迪的哀求一次比一次急,要求一次比一次低, 他的态度一次比一次恳切.)
(生自由地感情朗读小珊迪的四次“求”)
(指名四人读、分角色读)
(3)其他:“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可怜)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他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
…………
2、感受诚实守信
(一)1.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全班交流。
3.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轧断双腿后,是怎样吩咐小利比的呢?
(说话:“小利比,-----------------------------------。” )
4、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二)、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我”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信任”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三)1、师述:大家的朗读,让我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让我从一开始买小珊迪的火柴都那么不愿意,到最后,—— (投影呈现:我握着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学生接读)
●教师:这句话里有我深深的同情;(学生齐读)
●教师:这句话里有我浓浓的感动;(学生齐读)
●教师:这句话里有我重重的承诺;(学生齐读)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老师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说些什么?想对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说些什么?想对小利比说些什么?想对文中的先生说些什么?
(写话:我想对——说:“——————————————————。”)
学生完成练笔,组织全班交流。
五、结课:
同学们,正是小珊迪的诚实换来了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正是小珊迪的守信赢得了一个陌生人的尊重。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一份美好的品质吧!
[小五上]《小珊迪》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