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理解“一直盼望”。
师:可怜的小女孩呀,你为什么盼望有一个洋娃娃?
生1:她希望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收到圣诞节的礼物。
生2:她很孤独,她希望洋娃娃做他的朋友,陪她玩耍。
生3:她没有亲人,洋娃娃就是她的亲人。
师:是的,洋娃娃就是她的妈妈。
……
师引读:白天,她盼望洋娃娃陪她玩耍;夜晚,她盼望——;
生:夜晚,她盼望洋娃娃陪她一起进入梦乡。
师:当她高兴时,她盼望——;
生:当她高兴时,她盼望洋娃娃和她一起玩。
师:当她伤心难过时,她盼望——;
生:当她伤心难过时,她盼望洋娃娃来安慰她。
师:谁继续说。
生1:当他受欺负时,她盼望洋娃娃帮她摆平。
师纠正:当他受欺负时,她盼望洋娃娃来保护它。
生2:当她孤独时,她盼望洋娃娃陪她说说话。
生3:当她受伤时,她盼望洋娃娃帮她抚平伤口。
……
师:洋娃娃成了小女孩心中美好的愿望,谁来读读句子,读出她那迫切的心愿。(朗读句子)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想象点”是指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字、词、句、段等地方。简言之,是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的地方。
在《给予书》的教学片断中,我先以对话的方式问问孩子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深入理解“一直盼望”。通过教师一系列句式的引导,让学生想象说话,填补课文的空白。之后,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用上了老师给的句式,想象小女孩在其他情况下“一直盼望”的迫切心情。最后,指导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找准“为中介的知识”,找准教材中能促发思维的“想象点”,而课文中的不少“空白”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想象点”。 这些“空白”学生往往很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问个为什么。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去补充课文的空白点,通过读与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文本,进入一个崭新的语文天地。
[小三上]发掘想象点,感悟新语文(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