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明确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以后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指导
一、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采用“比较法”。通过几组实验来对比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延展性、硬度以及发生时的现象等。以物质有没有变化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最后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变化的两类形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
三、教学准备
酒精喷灯、坩埚钳、烧杯、镊子、滴管、酚酞试液、石灰石、火柴、蒸馏水、石棉网、镁条;每组(2人一组)准备:蜡烛、小手电筒、条形磁铁、铁钉、生锈的铁钉、细铁丝、小剪刀、冰块、试管、澄清石灰水、细玻璃管。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和物质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1: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学生探索实验2:拿出桌上生锈的铁钉,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然后把生锈的铁钉敲一敲,使铁锈脱落。
讨论:⑴实验中的细铁丝和剪断的几段细铁丝组成的物质是否一样?把铁丝剪断和使铁生锈有什么不同?
小结:铁丝剪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而铁生锈是生成了铁锈这种新物质。
学生探索实验3: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蜡烛(不点燃),让蜡烛油掉下来。
学生探索实验4:把一根蜡烛点燃,发光发热。
讨论:
⑴实验3中的蜡烛受热熔化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⑵蜡烛点燃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小结:蜡烛受热熔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蜡烛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1:镁条燃烧,主要观察:
⑴燃烧前镁条(去掉表面氧化膜)的颜色,能否弯曲?是否容易折断?
⑵燃烧时的现象?
⑶燃烧后物质的颜色,能不能随意弯曲,是不是用一种物质?
观察后学生讨论镁条弯曲、折断属于什么变化?镁条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5: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2:煅烧石灰石,注意观察:⑴石灰石的形状、颜色、软硬程度,这些特征是否必须通过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⑵石灰石煅烧过程中有什么现象?未煅烧的和煅烧后的石灰石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现象一样吗?煅烧是什么变化?⑶煅烧实验中,有无物理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6: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这个变化属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已经能初步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化学变化比较复杂,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必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变化等,反之出现这些现象的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上面实验,我们可以大致说出石灰石、镁条是什么样的物质,如石灰石是一种白色固体,煅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煅烧后可以产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物质。镁条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可以弯曲,点燃可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其实,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程度、可燃性等。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的可燃性、镁条的可燃性、铁钉易生锈、煅烧后的石灰石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等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延展性等。如食醋的酸味、金银的颜色、铜铝的延展性、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学生探索实验7: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熔化成水。
学生探索实验8: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用细玻璃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
讨论:
⑴冰是固态的、水是液态的分别是水的什么性质?
⑵冰熔化成水什么发生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㈢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⒈物理变化: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化学变化中一定伴
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随着物理变化,物
⒉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理变化中不一定存
它新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
⒊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⒋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煅烧石灰石(B)钢铁生锈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水加热变水蒸气
⑵下面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A)铁易生锈
(B)铁能被磁铁吸引
(C)铁粉能与硫粉混合燃烧
(D)铁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氧气中燃烧
⑶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的挥发性(B)铝的延展性
(C)镁的易折性(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C)生成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⑸下列说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石蜡的可燃性(B)冰水烧杯外凝结有多少小水滴
(C)镁带燃烧生成白色物质(D)玻璃易打碎
⒉课后作业
⑹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钨制的,这是利用了钨的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⑺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
⒊参考答案
⑴D⑵B⑶D⑷B⑸BCDA⑹利用钨具有导电性、耐高温、有延展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⑺冒烟、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部分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明确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以后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指导
一、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采用“比较法”。通过几组实验来对比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延展性、硬度以及发生时的现象等。以物质有没有变化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最后通过一些常见的例子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变化的两类形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
三、教学准备
酒精喷灯、坩埚钳、烧杯、镊子、滴管、酚酞试液、石灰石、火柴、蒸馏水、石棉网、镁条;每组(2人一组)准备:蜡烛、小手电筒、条形磁铁、铁钉、生锈的铁钉、细铁丝、小剪刀、冰块、试管、澄清石灰水、细玻璃管。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和物质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1: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学生探索实验2:拿出桌上生锈的铁钉,观察颜色、状态、形状、然后把生锈的铁钉敲一敲,使铁锈脱落。
讨论:⑴实验中的细铁丝和剪断的几段细铁丝组成的物质是否一样?把铁丝剪断和使铁生锈有什么不同?
小结:铁丝剪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而铁生锈是生成了铁锈这种新物质。
学生探索实验3: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蜡烛(不点燃),让蜡烛油掉下来。
学生探索实验4:把一根蜡烛点燃,发光发热。
讨论:
⑴实验3中的蜡烛受热熔化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⑵蜡烛点燃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小结:蜡烛受热熔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蜡烛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1:镁条燃烧,主要观察:
⑴燃烧前镁条(去掉表面氧化膜)的颜色,能否弯曲?是否容易折断?
⑵燃烧时的现象?
⑶燃烧后物质的颜色,能不能随意弯曲,是不是用一种物质?
观察后学生讨论镁条弯曲、折断属于什么变化?镁条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5: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2:煅烧石灰石,注意观察:⑴石灰石的形状、颜色、软硬程度,这些特征是否必须通过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⑵石灰石煅烧过程中有什么现象?未煅烧的和煅烧后的石灰石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现象一样吗?煅烧是什么变化?⑶煅烧实验中,有无物理变化?
学生探索实验6: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这个变化属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已经能初步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化学变化比较复杂,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必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变化等,反之出现这些现象的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上面实验,我们可以大致说出石灰石、镁条是什么样的物质,如石灰石是一种白色固体,煅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煅烧后可以产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物质。镁条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可以弯曲,点燃可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其实,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程度、可燃性等。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的可燃性、镁条的可燃性、铁钉易生锈、煅烧后的石灰石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等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延展性等。如食醋的酸味、金银的颜色、铜铝的延展性、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学生探索实验7: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熔化成水。
学生探索实验8: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用细玻璃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
讨论:
⑴冰是固态的、水是液态的分别是水的什么性质?
⑵冰熔化成水什么发生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㈢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⒈物理变化: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化学变化中一定伴
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随着物理变化,物
⒉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生成了其理变化中不一定存
它新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
⒊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⒋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煅烧石灰石(B)钢铁生锈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水加热变水蒸气
⑵下面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A)铁易生锈
(B)铁能被磁铁吸引
(C)铁粉能与硫粉混合燃烧
(D)铁在一定条件下能在氧气中燃烧
⑶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的挥发性(B)铝的延展性
(C)镁的易折性(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C)生成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⑸下列说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石蜡的可燃性(B)冰水烧杯外凝结有多少小水滴
(C)镁带燃烧生成白色物质(D)玻璃易打碎
⒉课后作业
⑹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钨制的,这是利用了钨的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⑺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
⒊参考答案
⑴D⑵B⑶D⑷B⑸BCDA⑹利用钨具有导电性、耐高温、有延展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⑺冒烟、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部分熔化,属于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