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二]《椭圆标准方程》案例分析(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设计思路 
  本节课书上内容较简单,如果仅按书照讲,学生也能掌握本节知识,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新课标强调,教师应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不仅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问题连续体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1.椭圆是常见的曲线,学生通过引言课及日常生活的经验,对椭圆已有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掌握椭圆的本质特征,以便得出椭圆的定义,介绍两种画椭圆的方法,一种是保留了教材中的用一根细绳画椭圆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到材料(细绳)取得比较容易,操作也比较简便,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另一种是用计算机软件(比如用几何画板)画椭圆的方法,这个画法的好处是便于揭示椭圆形成的本质特征。(即便于观察出椭圆上点所要满足的几何条件),也为以后学习椭圆性质和双曲线打下伏笔,突出双曲线与椭圆的区别与联系。
  2.在求方程时,为什么要把“焦距”和“常数”设为2c和2a?而不设为c和a?为此我想做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这是为了使焦点及长轴两个端点的坐标不出现分数形式,以便导出椭圆的方程形式简单.另一方面,通过建系的对称设法,设定焦点,设了焦点以后,通过动画演示,通过改变动点P(x,y)在椭圆上的位置,观察“常数”与谁有关?从而类比焦点设法,得出设2a的合理性。在推导时令a2-c2=b2学生可能也难以接受,因此再次利用课件改变动点P(x,y)在椭圆上的位置(即使点点P运动到短轴端点时),此时a,c恰为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因此令a2-c2=b2比较合理,并且还可看到b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方程的形式整齐、便于记忆。
  3.在初中的教学中并不要求化简带根式的方程,因此,这里带根式的方程的化简可能学生感到困难,特别是由点M适合的条件所列出的方程为两个根式的和等于一个非零常数,化简时要移项,要进行两次平方,再加上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造成难度加大。虽然前面习题中设计过两个根号的问题,但教学时,教师还应先点明这类方程化简的方法,即: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边,把其他各项移至另一边;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边,并使其中一边只有一项.
  课堂实录
  事例引出椭圆概念
  问题1:你会比较规范的画椭圆吗?请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尝试。
  生:小组活动,动手尝试,几分钟后,学生展示所画图形。
  问题2:请观察在椭圆的形成过程中谁变谁不变?(师演示课件)(生答)
  问题3:你能说出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吗?
  (满足这一条件的点的轨迹一定都是椭圆吗?)
  生: 常数
  教师明确: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椭圆。这两个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板书)。
  问题4:求轨迹方程的有哪些基本步骤?
  生回答:1.建系设点2.列式3.代换4.化简5.证明(可省)抠点
  问题5:如何建立坐标系?你认为如何建系比较合理?
  学生发表意见:因为椭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以F1F2所在直线为轴,以F1F2中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点:设P(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椭圆焦距为2c,则 F1(-c,0) ,F2 (c,0)
  列式: 常数
  问题6:如何表示上式的常数?通过改变动点P(x,y)在椭圆上的位置,观察该常数与椭圆的哪些基本量有关?
  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长度与A1, A2点的坐标有关,类比F1,F2的设法,找出这个常数的合理设法。
  师:如何化简两个根号的式子?
  生回忆: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边,并使其中一边只有一项.(一位同学扳演,其余学生纸上推导。)
  题7:这种形式我们认为还不够简洁,因为2a>2c,即a>c,所以 >0即 是一个正常数,那么你认为如何设这个正常数更合理呢?(改变动点P(x,y)的位置观察 在图中的几何意义)
  生:使点P运动到短轴端点时,此时a,c恰为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因此令a2-c2=b2比较合理。
  师板书: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 (a>b>o)
  师: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是什么?你能类比得到吗?
  生答:x与y互换即得。
  焦点在y轴: (a>b>o)
  问题8:焦点在x轴和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总结规律:共同点:左边是平方和,右边是1。
  不同点:焦点在x轴的椭圆— 项分母较大
  焦点在y轴的椭圆— 项分母较大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生口答)
  (一)以下关于的方程表示椭圆吗? 
  (二)写出下列椭圆方程中a,b,c 的值,并指出焦点所在位置
  (1) 
  (2) 
  (3) 
  (三)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椭圆方程
  (1)a=5,c=3,焦点在x轴的椭圆
  (2)b=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的椭圆
  (3)焦距为6,且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是10
  师:由此题可得出规律,应先定位(即确定焦点位置),再定量。
  本节小结:
  师: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生先答,师再补充:1个定义——椭圆定义
  2个公式——焦点在x轴上椭圆标准方程
  焦点在y轴上椭圆标准方程
  3种思想方法——坐标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
  结束语:今天我们知道了椭圆的定义,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c与焦距有关a,b与椭圆有什么关系呢?椭圆有哪些性质呢,下节课研究。
   课后反思:
  1.本节课以问题连续体理论为支撑点,并根据新课标理念,设计了八个问题,使问题贯穿了本节课。
  2.从图片引入,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椭圆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能力
  3.本节课突破了为什么要把“焦距”和“常数”设为2c和2a?而不设为c和a?以及为什么令a2-c2=b2和为什么要规定”b>0,通过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a,b,c的几何含义以及上述设法的合理性。
  4.通过动手画椭圆,感受椭圆形成过程,从而找到椭圆形成的本质特征,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5.通过动笔推导,化简两个根号,提高学生了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