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背景导读】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他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全词赏析】
词从赤壁之下的长江写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句怎么讲?难道江浪真的象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而且把他们都淘净洗尽吗?我们当然不能照字面呆板地理解。这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江浪,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一种暗喻,喻指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早已有这样的感慨。苏轼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复有当年的光彩,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又有几个呢?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周瑜就是一个,这几句为下文赞美周瑜作了准备。词一开始就不同凡响:一派江水,千古风流,无穷感慨,和那种模山范水的诗句迥然不同。让人感到词人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得远,想得深。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几句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据考证,赤壁之战的战场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长江南岸。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滴居黄州,他所游的赤壁在今湖北黄冈县城西门外,原名赤鼻,亦称赤鼻矶,断崖临江,截然如壁,色呈赭赤,形如悬鼻。词人用了“人道是”三字,可见他知道这并不是赤壁之战的那个赤壁,但当地既然传说是周郎赤壁,写词的时候也就不妨把它当成真的赤壁,用以寄托自己的怀古之情。“人道是”三字既有存疑的意味,又有确信的意味,前人说值得反复体会,确实如此。但我看“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寻味。“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二十四岁就当了建威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这是一个带有亲切意味的美称。赤壁就是赤壁,原不属哪一个人所有,而在词里却让它归了周郎,称之曰“周郎赤壁”。赤壁因周郎而著称,周郎亦借赤壁而扬名,一场确立了三分局面的大战,把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有的版本作“孙吴赤壁”,便显得呆板。因为“孙吴赤壁”不过是说出了赤壁的地理位置而已,远不如“周郎赤壁”之活脱、含蓄。
接下来描写赤壁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承上概括风景,一句启下引出周瑜,这两句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词的开头说“千古风流人物”,着眼于广阔的历史背景。这里说“一时多少豪杰”,缩小范围单就赤壁而言,在这个舞台上有多少豪杰共同演出了雄壮的戏剧,而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角。
下阕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当年”是正当年的意思,这里是指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紧跟着又补充一句,说那时他刚刚结婚,娶了一个绝代的美人。苏轼写词的时候,兴之所至挥笔立就,不一定去考证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间,读者当然也就不必过于拘泥,周瑜结婚早几年晚几年在词里关系并不大。其实这几句的意味全在“小乔初嫁了”的穿插,本来写的是赤壁之战这样的大事,周瑜作为战争一方的主帅,有许多事可写。词人偏偏要花费笔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说有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刚刚嫁给了他。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不闲。词人有意用小乔这位美人去衬托周瑜这位英雄,使下面那句“雄姿英发”成为有血有肉的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是用鸟羽所制的扇,汉末盛行于江东。“纶巾”是用青丝带编的头巾,汉末名士多服此。“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指诸葛亮。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是指曹军的战船被焚毁。“樯橹”一作“强虏”,即强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谁在“神游”?谁在“笑我”?这是个疑点。不少注本说主语是苏轼,大概是考虑到词的题目叫《赤壁怀古》,怀古的既然是苏轼,遂以为神游故国的人也是苏轼。“神游”的主语既是苏轼,“笑我”的主语当然也是苏轼,“多情应笑我”便被解释为苏轼自己应笑自己多情。还有进而把“多情”讲成“自作多情”或“多情善感”的。这样讲虽然不能说不通,但毕竟显得勉强。我以为这几句的主语仍然是上文所写的周瑜。“神游”的意思是身未往游,而精神魂魄往游。苏轼既已身在赤壁,怎么能说是“神游”呢?如果硬要说是神游三国当时的赤壁,那也未免太迂曲了。还有“故国”,它的意思是古国、祖国或故乡。赤壁是谁的故国呢?当然讲成是周瑜的故国才顺畅。赤壁是周瑜当年建立功勋的地方,又是东吴的故土。词人想象,周瑜身已殒亡而心恋故地,神游故国,和自已相遇,将会笑我事业未就华发早生。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自己虽然也有抱负和才能,却未能施展。岁月蹉跎,华发早生,如今又被贬滴到黄州,在英雄们叱咤风云的古战场上空自凭吊,多情的周瑜真该笑我了!这个“笑”字意味丰富,这是善意的笑,同情的笑;不是嘲弄,也不是揶揄。首先是苏轼自己觉得自己的处境可笑,进而想象周瑜也会笑自己。这“笑”里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苏轼是把周瑜当成知己的朋友看待的,他对周瑜的赞美使人感到是对朋友的亲切的赞美,而周瑜笑他也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亲切的体贴的笑。这就是“多情”二字的含义。
词的开头写“千古风流人物”,上阕末尾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下阕又专写周瑜这一位英雄,层次脉络十分清楚,都属于怀古的范围。出入意料的是,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也就是那个早生华发的“我”。于是,千古风流,一时豪杰,以及小乔初嫁的周瑜一下子都退居于陪衬的地位,而“我”则被突出了。赞美周瑜的“雄姿英发”,原来是为了对比自己的“早生华发”。大开大阖,大起大伏,显示了苏轼雄奇的气魄和笔力。
词的末尾是两句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又回到了开头的意思,并加深了开头的意思。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感喟。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流光的淘洗,何况自己呢?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自己又虚度了年华,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什么?苏轼之所以发出“人间如梦”的感慨,恰恰是因为他想抓紧时间把握现实有所作为以期不朽,但客观的条件不允许他这样。一个才情奔放而壮志消磨殆尽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洒酒表示祭奠。其中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苏轼在《水调歌头》里说想要乘风飞向明月。在《前赤壁赋》里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以和“一尊还釂江月”互相参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传统的词评家把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然后把苏武归为豪放派词人之列,这种分法过于简单,也过于武断。其实“风格是性格的表现”,这是常识,而人的性格总是复杂的多面的,特别是风流惆搅、才华横溢、清高孤傲而又多愁善感的苏东坡,他的理想,他的学识,他的兴趣,他的性格自然是立体的复杂的,那么他词的风格自然也是多样的,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婉凄切,柔肠寸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胸襟开阔,见解卓越,哲理深送;《蝶恋花》(花褪残红奇古小)的蕴藉有味,感人至深,恐怕柳永的婉约词未必能过。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则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武滴居黄州时游赤壁而作。元丰二年(1079)秋,苏武因被莫须有的“乌台诗案”所诬入狱,差点性命不保,由太皇太后出面相救,才免去一死,事后贬谪黄州。这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苏武的大不幸,又是苏武的大幸,也是中国文坛的大幸。从此他真正成熟了,他的词也成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上片:作者由眼前江山奇伟的景色,联想起曾经发生在此地的干古决战,发出对历史人物的幽思之情。
“大江东去”头四个字,即表现了长江滚滚滔滔奔腾入海的博大、广远的景象,意象高远,眼界开阔,成为豪放词的代名词。《吟剑录》有云:“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形象与心情结合极好,从空间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入海,变成了时间上的历史洪流,像淘米一样冲洗尽了千古人物,不只是渣滓,也洗尽了风流人物:千百年来有多少的盛衰、兴亡之事,有多少的英雄豪杰都在滔滔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消失殆尽,烟消云散了。他感慨的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消失。那么,感慨又来自何处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的西边,就是周瑜攻破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地方。当然苏轮游的赤壁,也许并不是三国周郎征战的赤壁,但是从诗人的感情上来说,作者看见此赤壁联想起彼赤壁,再想起赤壁之战的周郎,自然是符合艺术的真实的,作者为了说明这点用了一个很模糊的词“人道是”。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像作数学题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这句诗也把周瑜从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中突现出来,有了追慕的对象。下面紧接着写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奔放自如,自有层次:赤壁山上杂乱的山石直插云霄,长江滚滚滔滔、惊涛骇浪拍打在岩岸上,不断地激起白色的浪花,犹如卷起漫天飞雪。词人用“乱”“穿”“拍”“卷”,把一幅气势磅确、境界宏阔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最后把美好河山归纳为“江山如画”;这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地方。承接上面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归结为“一时多少豪杰”。构思极宏伟而精细,宏伟的是境界,精细的是结构:时空交错,浓缩为一点——“人道是三国周朗赤壁”突出主题。
苏城在黄州的这一段时间,无论是写赋、填词都表现了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叹,看起来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而实际上又不完全是表现个人的得失成败,还有通古今而观之的历史感慨。从“乌台诗案”中走出来,来到黄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他寂寞孤独,又庆幸自已命不该绝,并且与佛有缘,研修佛经,突破了重围。于是他变得宏阔,也变得“清纯”了,跳出形式去自由发挥了,因而这首词内容思接千载,形式灵活自如。
下片:突出刻画了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的形象,表达了对前贤的追慕之情。并由此联系自己的遭际人生,油然而发“人生如梦”之感慨。
“遥想公道当年”紧接上文的“一时多少豪杰”,上下过片丝丝入扣,自然流畅,可见精细。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形象地写出了周瑜成功人生的三个层面:英俊潇洒、风流儒雅,爱情幸福,事业有成。“小乔”是东吴美女,写“小乔初嫁”是借美女衬英雄,与杜牧的“东风不与周即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同工之妙。“羽扇纶巾”是儒雅风度。“墙橹灰飞烟灭”写战争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更是为了突出周瑜的雄才大略,事业有成。而接下来用对比手法,自己与周瑜大相径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自己的人生却是一片灰暗:华发早生,一事无成,发妻王氏亡去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如果周郎死后有知,灵魂再来赤壁,看到我也在这里,以他多情浪漫的性格,一定会踉我开玩笑,虽然我们相隔千百年,他还是会笑我年纪老大,两鬓霜白却仍然一事无成。
苏武少年聪慧有志,饱读经书,颇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影响,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却屡遭挫折贬抑,三起三落,特别是“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他又参透道家的“无为”思想。确实,一个人真的到了死亡的边沿,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苏武始终没有“学乖”,一直是个坦白、忠诚、正直的人,由于他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讲究“法忍”,一方面它否定人生,是消极的因素,但是一方面佛教又讲究用无生的佛理来拯救众生,用否定自己牺牲自己的方法来拯救别人,这其实就是参透人生),他对人生的理解就特别深刻,要想成就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周瑜占尽,而我老苏虽才华横溢却太不走运,全是天意。只有理解了苏武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能真正懂得“早生华发”的悲哀。
其实苏武早就能够坦然地对待个人的悲欢离合和兴衰荣辱了,他在“把酒问青天”时就已参悟人生,他不像李商隐,沉在痛苦之中永远跳不出来,而像李白,面对滚滚的长江清楚地知道“抽刀断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于是苏武在“早生华发”之后,不再写悲哀了。
“人生如梦,一蹲还酿江月。”
人生就像一场大梦。古往今来的人生不论得失都是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正如李白说的“世间行乐亦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苏武且把千古以来的兴亡盛衰的感慨,个人的早生华发的悲哀都抛之脑后,举起一杯酒,洒在江心,以酷祭江心的一轮明月。
‘明月之光映在江心之中,那种空明的境界正与苏武心中澄清的境界合而为一,引起了千载难逢的共鸣,不管别人的赞誉与诽谤,内心总是坦然、正直、光明的。这才是真正的滞洒酣畅、豪迈旷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九、十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上片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下片前六句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作者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念奴娇》赏析
第一句:“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这是一种文学手法,以永恒的自然现象与短暂的社会现象互相映衬,以示社会现象的短暂,从而引起对往昔历史的怀念。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而“大江东去”也成为“念奴娇”词牌之别称原因有三:其一、先把后面所有具体描写的赤壁之战放到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极为悠久的时间背景之中,气魄极大,一起句先声夺人。其二、“浪淘尽”三个字,将景“大江”与人“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一起句就进入情景交融,因景怀古的境界。其三、千古风流人物总要随着有如江水而逝去的时光被浪打风吹尽,这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在豪放慷慨之中又透露出一些悲壮苍凉。
第二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三国、人物周郎和地点赤壁,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进入怀古境界。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而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则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外,所以词中用了“人道是”,说明传说如此,并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根据传说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怀抱。
第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迭。这三句写出了赤壁古战场雄伟的景象。向上看: 陡峭的石壁直插高空侧重写姿态;向下看: 狂奔的巨浪拍打着江岸侧重写声音;视线由远而近,波涛起伏,汹涌推进,到岸边,如堆堆耀眼的白雪侧重写色彩。短短三句话,仅用数十字,一幅动人心魄的雄奇图画就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从内容上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对仗十分工整;“卷起千堆雪”用词精当,描摹贴切,足见功力从语言上说;雄奇的景物对下文描写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光辉业绩正起到了一种衬托作用从整首词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上有过一场惊天动地的赤壁大战,“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山势嵯峨,江水奔腾的形象与贯穿全词的豪迈沉郁的情怀在格调上极其一致,于是这江景亦成为千古名句。
第三层: 写惊心动魄、壮观奇险的江景。
第四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阙写周瑜作了铺垫。指的是在这古战场上,对立的双方汇集了不少英雄豪杰,如曹操、孙权、刘备、鲁肃、诸葛亮、周瑜、黄盖等,他们曾在这里演出过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
下阕第一句集中写周瑜的形象。“遥想”一词联接上文,从两个方面具体写周瑜的雄姿英发:1、英雄美人相结合,以美人衬英雄。 2、英武与儒雅相结合,是典型的儒将形象。“羽扇纶巾”写出装束儒雅,谈笑破敌写其仪态从容,这比写其身着戎装,冲锋陷阵更显得“雄姿英发”。作者赞美周瑜,没有写他如何指挥千军万马与曹军厮杀,而写了“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见作者欣赏他的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不久,春风得意。“羽扇纶巾”三句,写了周瑜的成功。“樯橹灰飞烟灭”指火烧赤壁之事。“樯橹”以局部代整体,指战舰。赤壁之战以弱胜强,周瑜儒将风流,指挥若定,具有非凡的胆略与豪迈的气概。诗人赞颂周瑜,既表达了对周瑜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样写战争,手法高超,同时以传神之笔,把周郎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第二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归到伤己。苏轼常以功名自许,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黄州,年华已逝(47岁),心情沉重起来。“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同前面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
第二层: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怀古诗词,往往先写山川景物,再写人事;由景入情,由感性到理性,这种想法最自然,这种写法最普遍。作者由赤壁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由赤壁之战联想到指挥作战,三十多岁就建功立业的周瑜,进而再与早生华发,迄今一事无成的自己作对比,抒发感慨和不平,自然地展开联想,自然地抒发感慨。景物描写不是主题所在,但在引出主题方面起到不可缺少的铺垫作用,而景物描写本身也渗透着作者豪迈的情感,形成了豪放派一个方面的特色。写景、咏史、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犹“大江东去”,语言精练形象,交错使用倒装句,使句式灵活多变。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可是,在这首词里,那种追求理想,有所作为的`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他感叹自己的功业未成和年华逝去,但并不否定人生。他不象有些封建文人那样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干脆避开尘世,到名山大川中去过隐居的生活。在作品中他热情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仰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就说明作者的思想主流是热爱人生的,而且是奋发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