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我选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了。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同时映出诗句和作者,让学生自由朗诵)
师:这情境是—
生:是凄楚、悲伤的情境。
生:是悲凉、忧伤的情境。
生:是凄楚、孤独的情境。
生:是悲凉、孤单的情境。
师:都说得很对。那么,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入手?
生:从情境入手。因为诗中人物悲凉、孤独的感觉是通过情境来表现的。
生:应该从人物入手。因为诗中悲凉、孤独地情境是通过诗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的。
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都肯定了—
生:情境与人物是交融在一起的。
生:情境与人物是统一的。
师:都说得很好。领悟这首诗的内容,就是要把握好情境与人物的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领悟,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然后思考:究竟应先从情境,还是先从人物入手去读这首诗呢?
生:应先从情境入手。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诗是从景物描写开始的,诗的前两句就写了六种景物。
师:哪六种景物?
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说得再具体些。譬如:风是—
生:“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渚”是“清渚”;“沙”是白沙;“鸟”是飞鸟。
师:思维可以开拓得再宽些,要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感觉?
生: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
生:高天使人感到天地空旷,希望渺茫。
师:哀猿的叫声令人心恸,凄楚不已。
师:说得好。正如(凄楚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更显得万分的悲凉。
师:用“冷声”突出“悲凉”,很好。“飞鸟”呢?大家充分展开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生:这是离散失群、痛苦孤独的鸟。
生:这是迷失方向、寻不到巢的鸟。
生:这是有家不能归的鸟。
生:这是在缺少食物的深秋中,到处搜寻着食物的饥饿的鸟。
生:这是有家不能归,饥饿,绝望、濒临死亡的鸟。
师:能不能变换思维角度,把这只鸟与诗人当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考虑呢?
生:能。其实,这只鸟就是诗人的化身。
师:说得太好了。这是诗人的化身,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的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面久久地漂泊。
生:因为诗人有家不能归,但他多么想回家呀。可就是回不了,所以他万分悲伤和失望。
生:对,诗人由悲伤而失望,他叩问苍天,我这么老了,哪一天能回到家乡呢?
师:因此,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哀猿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如此说来,鸟就是诗人的化身!
生:(齐):确是这样。
师:同学们很聪明。齐读这两句,然后,讨论第三、四句,看看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学生热烈讨论)
师:试说说看。
生: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落木”实指生命,“萧萧下”意指生命已到晚秋了。
师:是落木的生命,还是—
生:(齐):人的生命。诗人的生命。
师:由树及人,从诗人的处境联想,很好。那么,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由生命又联想到什么呢?
生:联想到长江。
师:那“不尽”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停息。
生:是不断流。
生:是永恒。
生:是无穷。
师:前面有同学说“落木萧萧”是指“人的生命已到晚秋了”,由此看来,生命是长久还是短暂?
生:(齐):短暂。
师:是的,生命极其短暂。杜甫写这首诗时是767年,时年55岁,三年后的770年,他去世了,只活了58岁。由是,“落木萧萧”指生命的短暂,“不尽长江”就是指—
生:(齐):时间的无穷。
师:如果把这两句综合起来理解,应该是—
生:把生命与时间对比,显出生命的短暂。
生:用时间的永恒衬托生命的短暂。
师:用生命与时间对比,用时间衬托生命。那么,这两句诗的具体意思是—
生:时间越是悠久,生命越是短暂。
生:生命越是短暂,时间越是悠久。
师:说得太好。但面对“萧萧落木”,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呢?
生:诗人借问自己: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我为什么转眼就老了呢?
生:面对生命的短暂,诗人显得无可奈何。
师:无可奈何!杜甫,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正视生命,正视现实。何况,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面对“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他的心里和精神是否—
生:心里为之坦然,精神为之振奋。
师:据此,读这一句要比前三句读得—
生:高昂。
生:激越。
生:有气势。
师:说得挺不错。齐读前四句,再自读后四句,讨论比较前后四句的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生:前是写景,后是抒情。
师:抒情。有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的?
生:万、常、多、独、恨、停。
师:这些字眼表明了什么?
生:“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生:“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生:“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生:“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生:“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生:“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师:我真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再仔细想想,还有哪些字眼需要弄清弄懂?
生:“苦”字。
生:还有“新”字。
师:“苦”字,刚才好像有同学说“苦恨”是“愁苦和愤恨”,有没有别的解释昵?可以想想,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非常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师:理解得太透彻了。即是说,“苦”是“非常”之意。“新”字又作何解释呢?
生:刚刚。“新停”就是“刚刚放下”。
师:真行。“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同学们都领悟到了。但,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生:我认为,杜甫虽流浪他乡,颠沛流离,可他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变。只是年已老,病已多,令他捶胸,令他顿足,令他“苦恨”。
生:我认为,杜甫虽长年漂泊他乡,穷困潦倒,但他忧国忧民之心日益强烈,只因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于是,他想借酒浇愁,却因穷得没酒喝,因多病也不能喝酒,只得“新停浊酒杯”。
师:是啊,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不愁闷、怎不作忧?是啊,有酒方能浇愁,无奈没酒喝、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师:再深刻地朗读这首诗。然后,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高二必修3]《登高》教学实录2(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