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必修2]故都的秋(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郁飞)
     《故都的秋》写于五十多年前的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的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招来的行之流水般的文字来的。写此文的头一天,8月16日,日记的开头便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可见他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环境。第二天早晨他提笔就写《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触怕是不无关系的吧。这种功夫或者也就是鲁迅先生要求于有志写作者的头一条吧:“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答北斗杂志社问》)要活得有意义而不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是不是人人都应以此为修养目标之一呢?
      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
在比较中理解重点和难点──《故都的秋》一文的阅读
      在阅读《故都的秋》一文时,我们不妨从文章的“文眼”、“感情基调”、“选材立意”等方面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比较,这样不仅可以重温旧知识,而且能较好地理解《故都的秋》一文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之一:“文眼”的理解:通过《荷塘月色》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该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不管是文章的构思,还是材料的安排,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它的统领下有不紊地展开的,它是该文的核心所在,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牛鼻子”。与之相同,《故都的秋》第一小节中“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句,不管是在文章的结方面,都无可置疑地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神”之所在。因此,可以明确地认定它是该文的“文眼”。
      重点之二:感情基调的把握。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我们已经明确,朱自清“这几天”之所以“心里颇不宁静”,是因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面对腐败的社会现实,作者“心里是一团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由此可见,“不满现实,并幻想超脱现实”构成了该文的感情基调。同样,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那段时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的心情也非常苦闷。关于这一点,曾华鹏、范伯群两先生所著的《郁达夫评传》中有较详细的描述。本来,郁达夫一家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想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方。然而,迁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后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为此,他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内心烦恼和郁闷的良方。由此可知,“内心苦闷”并力图排解苦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
      重点之三,也是阅读本文的难点:选材和立意的研究。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荷塘月色》一文的选材和立意。作者在突出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以后,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一番尽情的描写。很显然,作者此时“忽然”想起荷塘,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看特别深厚的感情,特别深厚的感情,也不是特地为了对“素雅”、“恬静”、“朦胧”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深情的赞美,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当这一努力失败后,作者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其实这是作者为排遣内心的苦闷再次所作的努力,结果是再一次失败了。这样的选材,这样的构思,深刻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充分体现了作者力图寻找解脱但又无能为力的心迹。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粉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而不去描绘火一般的香山红叶和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其主要目的恐怕正是想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而并非像有些参考资料上笼统所说的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等等,在这一点上,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明乎此,本文的立意也就不难明确了。
阅读提示
      在郁达夫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故都的秋》是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秋”,可写的东西很多。在故都,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何尝不能映照出“秋”的倩影?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它们是经过了感情过滤以后的“结晶”。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主观感情的强化而受到扭曲、变形,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与秋风秋雨,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才毅然投入了战斗的洪流。学习这篇写于1934年的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也同样值得认真领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