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必修二]《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苏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大屏幕出示金岳霖漫画像,有学生吃吃发笑)
师:这几个同学笑得有些“诡秘”,能不能说说你们笑的原因呢?
生1:这副画太可笑了,有点儿怪怪的感觉。
生2:就觉得很好玩儿,尤其那眼睛都被大眼镜给罩住了,看起来度数不小。
生3:这老头可真够瘦的。(学生笑)
师: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生1:不知道,应该是个老学究,或者是个大学者吧。
生4:是金岳霖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我们该学《金岳霖先生》这一课了,画像应该就是他吧。
师:你很聪明。大家对金岳霖了解多少呢?哪个同学介绍一下?
生5:(怯怯地)金岳霖是哲学家、逻辑学家,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
(学生笑:念书呢!)
师:课文后面有对金岳霖的简要介绍,大家要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金岳霖被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第一人,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大学者。
生6:他和林徽因关系比较密切。(生笑)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笑)
生6:我在《林徽因传》中读到过相关的内容,好像金岳霖因为追求林徽因没有成功打了一辈子单身。
师:多读课外书是很好的习惯,可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思维质量的提升。对金岳霖先生的学术体系,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能究其一二,但对他的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的特点、风度尽量还是应多了解一些。《金岳霖先生》是金先生的学生、也是著名作家的汪曾祺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可以说是弟子眼中的老师。下面呢大家就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写了金先生的哪些事儿,写出了他的哪些特点?
(学生读书,5分钟)
师:大家谈谈吧。
生2:我明白了,金岳霖的眼神儿不太好,漫画突出了他的这一点。
师:这是画漫画的基本技法之一。
生1:金岳霖确实很怪,外貌、穿衣服、走路、讲课都很怪。
师:讲课都怪在哪里呢?
生1:按毛衣颜色来回答问题,有时上课变成了与王浩两人的对话。
师:这种“怪”若换个说法还可以叫……
(生七嘴八舌:“特点”“个性”“特色”“风格”)
师:姑且称为风格吧。金岳霖的衣着、行为举止很有特点,当然这特点在当时是有些无可奈何,与他的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他在教学上有自己的风格,很多大学者讲课都很有自己的风格,比如上一课中的梁启超。还有吗?你来。
生6:他很重感情,林徽因都去世了,他还在林徽因生日那天请客,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一直是高浓度的。
生7:林徽因不是梁思成的夫人吗?他是不是第三者?(生笑)
师:这些大学者襟怀坦白,金岳霖从不掩饰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关系一直处理得很好,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甚至是庸俗的观念去妄加揣度。读这些大学者,也是自己精神陶冶和净化的过程。
生6:这种纯洁的感情让今天的很多人惭愧。
师:很有道理。哪个同学来?
生8:金岳霖很单纯,有一颗童心,拿大梨和石榴跟别的孩子比,输了就把东西给人家,整个一老小孩儿,有点像老玩童周伯通。(生笑) 
生9:一个叫林国达的学生淹死了,金岳霖感到很不幸,很痛苦,上课也就没了笑容,我认为这既是师生之情的真实流露,更是对生命的意外消逝所表现出来的悲悯。金岳霖是哲学家,而哲学关注的就是生命的价值,可以说,金岳霖不是仅仅在纸面上做学问,更能用他的实际行动实践他的学问。
(掌声)
师:说得很好,你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丰富的内涵来,这才是真正把书读活了,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去读书,去思考。
哪个同学说说,在专业研究方面,金岳霖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生10:他觉得自己的专业很好玩儿。
师:具体一些。
生10:别人都认为逻辑很枯燥,除了概念术语,就是符号,他却认为这很好玩儿。我想,这也就是他能成为逻辑学大师的原因。
师:是原因之一,请接着说,go on (生笑)
生10:他喜欢自己的专业研究,乐在其中,自然容易出成绩,不像我们,天天在父母和老师的逼迫下,作业那么多,累死了,一点乐趣也没有,哪能学得好啊?!
(生大笑)
师:你是说你自己还是全体同学?不过,作为老师,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给大家提供愉快的学习空间;对大家而言,应该调整心态,光埋怨环境没有用,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毕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嘛。其他同学?
生11:沈从文请他去讲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结果他讲了半天,却说两者没关系,太不给沈从文面子了。
师:继续,go on
生11:没了
师:没了?你只是把文章中相关情节做了转述,你的评价或你的观点呢?
生11:怎么评价?(生笑)
(有学生小声:就是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生11:应该是很严谨吧,有关系就是有关系,没关系就是没关系。
师:很好。写人物要抓住特点,有时还可以像漫画那样适当夸张人物某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出的人物才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其实很好地概括了金岳霖的“个性”,这句是
(生读:“这位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师:从这篇文章中,大家应该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来了吧?
生9:得注意观察。
生12:还得注意筛选比较。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2:人都是立体的人,从不同侧面看有不同的特点,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所以要选择好角度。
师:选择角度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12:说不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
生13:我觉得应该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吧?我记得您曾跟我们说过,写人要有角色意识。
师:你能不能就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一下呢?
生13:(停片刻)金岳霖是个学者,是个大知识分子,应该是选择最能表现他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特有的那些方面来写。
生6:就没写他打光棍儿的事儿。(生笑)
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大学者,金先生在学术上聪明过人,很有成就;在做人上很单纯、真诚、坦荡,不谙世故。他一直想着学问的事,不曾想过要从俗从众。这种孤独精神和真纯心理是成就大学问必备的学术品格。我个人理解,汪曾祺先生其实是借对金先生的怀念来警示世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怎样要做一个个性的、立体的、大写的人。
哪个同学还想发表意见?
生14:老师,我有个问题不太明白?
师:请讲?
生14:文章第二段写了朱自清的穿戴,还写了闻一多的穿戴以及他大骂蒋介石的事件,是不是跑题了?
师:这正是我想请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具体谈谈你认为“跑题”的理由
生14:题目是《金岳霖先生》,但这一段写朱自清和闻一多的文字占了多一半,我也没看出有对比、衬托的意思,要是我们的作文这么写,恐怕得挨批吧?
(生笑,鼓掌)
师: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中这样的文字是比较多的,有评论家称其为“闲笔”,说这成为了他的写作的一种风格。具体怎么评价,没有统一的答案。大家先谈谈的自己的看法吧?
(无反应)
师:我把问题具体些,写朱自清、闻一多的衣着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你来?
生14:是不是说,西南联大的很多教授、学者在衣着上都是很有特点的?所以金岳霖的衣着就不显得那么“另类”。
师:有道理。这说明西南联大对教师的仪表要求其实是很宽松的,当时正是国难时期,物质条件相对困难;更主要的是西南联大的宽松氛围不只体现在衣着仪表上,学术研究与争鸣是很正常的事,对教师的个性也是持很大的包容性的。有了这样的背景,这些学者们才个性张扬,才很立体化。
生14:明白了,但我觉得写闻一多在龙云儿子家骂蒋介石这个情节似乎与写金岳霖没嘛大关系。
师:我基本上同意你的意见。其他同学有要发表意见的吗?
生15:这个细节就是让我们对闻一多先生的风采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也觉得放在这篇文章中有些多余。
师:有史料价值,但不可取。是吗?
生15:yes。
师:对名家,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但绝不盲目崇拜,这是应该肯定的。看看课文中还有这样的闲笔吗?好,你来!
生16:有。比如写王浩的一些细节。
师:哪些细节?
生16:写王浩(看书),管吃饭叫练盲肠,写他脑袋很大,剃光头,又写他向作者索画,写我画的具体内容,像画宣威火腿,大葱,蒜,还有蘑菇,似乎都有金岳霖没嘛关系,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跑题。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1:就是跑题。
生7:我写作文可不敢这么写。
师:大家想一想,汪曾祺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看从书中能不能找出答案?(生读书) 好,你来。
生17:44页有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只一人。”是不是说金岳霖以他的学术品格与人品影响了学生,而王浩就是深受他影响而培养出来的一个好学生。
师:用学生的出色——学问的出色,爱国的情怀,当然也包括举止的独特,来说明金岳霖的影响?
生17:应该是这样吧?
师:但按常规,这样的文章一般应怎么写呢?
生18:应是写王浩在学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做人上怎么特立独行。
师:对,写了王浩的“怪”,但却没怎么写王浩学术上的成就。汪曾祺在材料的取舍上多少有些随意,有的地方又太随意了。——当然,王浩现在的确是海外华语届很有影响的逻辑学家。
生6:老师,课文好像说的大多是解放前西南联大时的事,建国以后金岳霖还这么怪吗?
师:我对金岳霖了解并不多。建国后金岳霖主要作行政工作,如任清华大哲学系主任,出于对毛泽东的敬仰,他在历次政治斗争中都力求跟上形势,一个不想参与政治的人不得不被动地卷入政治漩涡,学术上再也没什么成就,而且他还否定过自己解放前的所有学术成就。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哀,金岳霖也不能幸免,所以,我读到金岳霖坐平板车的那个情节的时候,真的没读出汪先生所说的“有趣”来,那么大的一个学者,那么大的一个哲学家,居然迷失了自我,很可悲的。 生6:老师,我曾在《冯友兰传》中读到一个细节,说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反右”运动中金岳霖给冯友兰作思想工作,当时两人抱头痛苦。
 师:是啊,哭自己身不由己,也哭国家的命途多舛。只是作为学生,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以及政治上的禁忌,汪曾祺是不可能把这些东西写进来的。我们要多了解金岳霖,多思考知识分子的定义,更要思考将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生19:老师,您也跑题了吧!(生笑)
师: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怎样选择材料;更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课下搜集关于金岳霖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字来的。下课!  
专家评课:(评课人:王晓春)
李老师在总结本课时说:“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怎样选择材料;更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汲取精神营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根据这个提示,纵观全课教学,可以看出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学习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2、培养批判思维意识,独立思考,不迷信名家。3、学习金岳霖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
李老师基本上是按1、2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的,而3则含在其中。
 因为有这样清晰的课程内容,所以李老师的课堂活跃灵动而不乱,内容丰富而不臃肿。李老师没有跟着课文跑,没有跟着作者跑,没有跟着学生跑,课堂处于柔性的掌控之中。李老师关键处的引导和点拨我觉得都比较恰当,学生发言精彩。
我认为这是好课。
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觉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课文中描写的几位知识分子是如此,汪先生本文的文风亦如此。
关于本文的“闲笔”问题,我想起了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上高中的学校是北京海淀区47中(环谷园),那时的校长李开泰先生是位老教育家,我们对他非常敬重。我到现在还能背下他写的一首诗。有一次我们读一篇名家文章,发现有些内容明显离题了,就去请教老校长这是怎么回事。我忘记是哪一篇文章了,我也记不清是谁问的老校长了,也许是我,也许不是,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老校长的回答。他说:“这是名家笔法。”老校长没多说,我们也不敢多问,就回来自己琢磨。我当时的体会是:名家写文章,可以比较自由,不受一般写作方法的约束。
确实,我后来多次看到不少名家都是这样随意挥洒,涉笔成趣。或许这是他们的一种“特权”吧?
学生质疑汪曾祺先生本文中的离题笔墨(如写王浩),除了用“名家笔法”和“闲笔”解释之外,愚以为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汪先生写其他人,其实是在介绍人文背景,汪先生的意思是,那时的知识分子,不是某个人优秀,而是一群人都优秀。还是一种解释是,汪先生此文有回忆录性质,涉及的又都不是凡人,这种文章,几乎所有内容,凡是能记起的,都是宝贵的史料,所以我们就不能拘泥通常的写作方法了。
但是不能说学生提得不对,学生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很可贵的,李老师对此予以支持,我很赞成。学生发言很有水平。我常常觉得高中生和初中生思想差别很大,好像不只高一个档次。孩子的成长,真是差一年是一年。回忆自己的成长史,我的世界观的框架,也是高中时在环谷园形成的,高中真的很重要……
完了完了,受汪曾祺先生传染,我也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