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上]《勾践灭吴》说课稿(二)(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一、教材 
1、教材简析:《勾践灭吴》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国语.越语上》,它以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朴实无华的《国语》中别具风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著名的史实,史书记载、民间传闻颇为丰富,而以《国语》写的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本篇所记述的是吴国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五千余勇退守会嵇山后,求贤保国,卧薪尝胆,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的经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经验教训发人深省,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勾践灭吴》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是高一继《烛之武退秦师》后的第二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继续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国语》有关知识,熟读课文,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初步赏析人物、情节、语言。
C、思想教育目标: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辨证地看历史。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文章大意易懂,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作为优美的历史散文,它节奏适度,曲折尽情,近二十年的兴伐历程简练展示,生动性就在于人物言辞表现力极强,勾践治国之策叙述完整,学生理解起来需要较好的阅读能力,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定为:体会文章在外交辞令方面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二、教法
教学是一门应变性很强的艺术,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D、尝试对历史散文做一点评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清初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体例、内容及课文内容背景:
对于课文的这些内容,我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养成重视注释、善查资料、归纳表达的习惯与能力。学生表述要介绍信息来源,培养严谨求知的作风。教师做引导和补充,以演示形式明晰而高效地完成此环节。
(三)预习指导: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学习课文要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学习语文我主张学生要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么写好在那里”。
  检测预习,1、听全文朗读录音,之后学生齐读,形成纠正性朗读认知;2用多媒体显示资料:读音、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知识。从整体的基础知识上达到正确、扎实地认知。
通过以上环节完成教学目标A中的部分内容。
(四)教学新课:
1、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这一步要对学法1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2、逐段学习,指导诵读,讨论答疑,理清思路。
第一段学习:首先是诵读指导:个读——点拨——范读——分角色读——齐读。(个读后教师组织评议,并引导把握人物语言、文言句式、语言节奏等诵读方法,多让学生体会、回答,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
接着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这时我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2进行初步指导。
再后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概括段落要点。
3、第二段学习过程与第一段相同,需要明确的是每一段只设一个总结、概括性的讨论问题,目的是不在局部探究过细,影响整体认识。
4、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一、二段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3-6节,简单进行总结性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三)学习新课:
学习3、4段,学法、教法同1、2段的教学过程。其中我又重点把握3、4段语言锤炼、字约义丰的特点,指导诵读时特别强调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的一一对应和朗读节奏抑扬顿挫。设计问题是: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那些措施?需要学生扣住原文,归纳概括到位。
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同时也是学法4的指导。
(四)学习5、6段,教法、学法同上。思考的问题是:归纳5、6段所写的主要内容。讨论回答后,进一步问:越国最终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将学生思路由部分扩展到全篇。落实教学目标C。
(五)学生小结3-6段,师生补充。
(六)趁热打铁,提问对两国君主的形象有怎样的认识?(扣住文字归纳,根据时间可增加对其他人物形象认识,完成目标2的有关内容)
(七)结合全文脉络展示(多媒体)小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习题二、三,试背诵后两段  2、就全篇学习质疑。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师生质疑、解疑
2、梳理归纳文言句式及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拓展思维训
一、检查、复习:1、背诵。2、处理习题三,齐读、自译、点拨、拟题
二、学生质疑,师生讨论解疑。
学贵有疑,从全篇角度质疑,在语境中体会和研究,效果更好。教师质疑引导到文言句式梳理。(主要是省略句)
三、结合习题二,师生共同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义项。
运用多媒体,点明例句出处,有助于学生学习延展,认知完整,加深印象。
四、阅读课文删节的文种进见夫差的一段话并回答问题。深化课文认识,体会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进一步突破难点。
五、作业:拓展思维练习,写短文,500字以上。(目的是启发创造性思维,历史地辨证地看问题)
1、读李白的《越中揽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想到的
2、《勾践灭吴》中的三十六计
3、就文章的情节、人物、语言、经验教训任一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