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必修1]赤壁赋(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段篇含义
  全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其中,第一自然段写秋天的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月白风清,美景如画,以及作者一行沉浸在美景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第二自然段由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缠绵悲凉的洞箫之声,刹那间欢快情绪被莫名惆怅所代替。
  第三自然段,主人提问客人作答。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须臾,功名如烟的感慨,作者从而跌入现实的苦闷之中。
  第四自然段,主人答客问,借江水去留、月亮圆缺的自然现象阐述“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第五自然段写作者旷达洒脱的态度感染了客人,使之由悲转喜,主客重新畅饮,乐而忘忧。
  从全文来看,这篇赋以作者感情的三个起伏分成三个部分。先从清风和明月交织的江山美景中,写出作者被逗引起的“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从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中,又跌入了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仍然从眼前景物立论,借水与月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赋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诗人的自我独白,这是对赋的传统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折、挣扎和解脱过程服务的
参考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的江面上划船游玩。清凉的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没有一丝波纹。我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朗诵着《明月》的诗篇,吟咏着《窈窕》的诗句。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慢慢移动。白茫茫的水气笼罩在江面上,江水反射的月光与天空连成一片。我们任凭苇叶似的小船随处飘荡,越过那茫无边际的江面。江面是多么地浩翰啊,船仿佛要凌空乘风归去,却不知道要飞到什么地方去才能停止;我们多么飘然超忽,像是抛开人世,了无牵挂,成了神仙,飞入仙境。
  这时,我们喝酒喝得很快乐,就敲击船舷按着节拍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月光下清澈的江水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内心空旷而惆怅,思念着我心爱的人儿啊,她却在天的那一方。”客人里面有能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地响,像哀怨又像眷恋,像哭泣又像低诉,曲调终结之后,余音宛转悠扬,宛如细丝一样延绵不断。这箫声能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
  我顿时感到悲怆,理直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箫声为什么如此悲凉呢?”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难道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从这儿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到武昌,山水相互盘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曹操占领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千里相接,旗帜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痛饮,横握长矛吟咏诗歌,真是一代英雄啊!但现在却是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只是在江边沙洲之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同麋鹿为友,驾着一条小船,举起葫芦做成的酒杯互相劝酒。我们象蜉蝣那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沧海中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我多么希望同飞升的神仙一起遨游,伴着明月永世长存。明知道这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我对客人说:“您也理解那江水和月亮的道理吗?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没有流走;就像那月亮的时圆时缺,可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如果从它的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在变化;假如从它的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不灭的,那长江的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们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悦目的颜色,取用它们没有谁禁止,享用它们也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而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他们。”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整体把握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难解句子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直译为:我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朗诵着《明月》的诗篇,吟咏着《窈窕》的诗句。
  解释为:属:敬酒,劝酒。《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里的《月出》篇,这首诗是月下怀人的。《窈窕》之章:指《月出》诗的第一章,其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的句子。窈窕:即窈纠。这个句子刻画出了作者与友人在无限美景之中饮酒赋诗,快乐之极的形态。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直译为:我们任凭苇叶似的小船随处飘荡,越过那茫无边际的江面。
  解释为:这句话中引用了一个典故。一苇:比喻小船。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纵:听任。所如:所去之处。如:往,到。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宽广。茫然:指江面旷远而迷茫的样子。这句话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任意东西、无拘无束的状态,这也是作者与友人此时心态的生动写照,抛开了世俗的牵绊,暂时忘却忧愁。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直译为:在浩荡的水面行船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道要飞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然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解释为:浩浩乎:水大的样子。冯虚御风:腾空驾风而行。冯,同“凭”。遗世独立:抛开人世,了无牵挂。羽化:道家用语,指成仙。登仙:飞入仙境。这个句子表明在这如此美景之中,所有的烦恼已消失无影踪,人与大自然已经浑然一体,分不清天上人间。后来人们常用“羽化成仙”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些不理世事,带有避世倾向的人。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直译为:(箫声)使潜伏在深渊里的蛟龙飞舞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解释为:这里的“舞……潜蛟”、“泣……嫠妇”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潜蛟舞”、“使嫠妇泣”。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嫠妇:寡妇。这个句子写箫声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敏感抑郁。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直译为:与鱼虾作伴,同麋鹿为友。
  解释为:这里的“侣”、“友”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与鱼虾作伴,同麋鹿为友”意味着你我不过是世间的一个普通人,对待功名利禄应该抱释然的态度,不过分强求,以免空添烦恼。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直译为:我们像蜉蝣那样短促地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沧海中的一颗小米。
  解释为:这是一个比喻句。这是用来比喻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蜉蝣:一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的小虫,传说早晨生,晚上死,存活时间很短。沧海:大海。后人常常用“沧海一粟”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普通、平凡和不值得一提。
   ⑦逝者如斯,而未当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直译为: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可是最终没有消长或增减啊。
  解释为:这句话化用了一个典故。“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斯:这,指江水。彼:那,指月亮。卒:最终。这句话表明世界总是在“变”与“不变”之间轮回,宇宙无穷,那么人就要试着超然物外,旷达洒脱。
   ⑧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直译为:只有这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解释为:面对着清风与明月,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荡涤,宇宙无穷,所有的荣辱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这无边美景才能为我所用。遇:看到。色:颜色,这里指美景。造物者:大自然。藏(zàng):宝藏。
特殊句式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为:“于东山之上月出。”把地点状语“于东山之上”后置,是为了避免整个句子的头重脚轻,同时也起了强调作用。
      ②何为其然也?
  何为:为何,为什么;然:这样。这是一个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这个句子整体可以翻译为“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啊?”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此:指示代词,这;非:不是;于:表示被动意义。这是一个被动句,整体可以翻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吧?”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是使用反问语气更能表达问者的急切心情。所以这个句子还是翻译为“这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更加符合作者行文的整体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