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篇含义
本文仅325个字,共三个自然段,是一篇精典的宴集序。
其中,第一自然段,以“乐”字为基调,叙述兰亭宴集的盛况。先交代修褉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后转入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作烘托,“天朗所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影之情致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聘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期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二自然段抒发宴集后的感慨(由乐而忧)。一开头就出现了一种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人这相与”,指人际效,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它们的含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者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限于是一种烘托手段,作者的本意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有恃无恐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于工作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第三自然段说明作序的主要原因(感慨渐深)。为了证明“死生亦大”自古如斯,作者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一契”说明古人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妾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自。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览者有感于“生死之大”,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
全文大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孙绰、谢娄王徽之等社会名流42人,来到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30里的兰渚山的兰亭修禊,写下了《兰亭集序》一文。
《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心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情绪。文章写得清新朴素,首一段,王羲之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主要写兰亭集会上的欢乐之景。他看到的是山峦滴翠、千岩竞秀、清泉荡漾,万壑争流,草木葱茏,若云蒸霞蔚。崇山峻岭,茂密的林木,修长的翠竹,又有湍流股股的清泉,上下天光映照其间;感受到的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植物的馨香气息。面对这大自然的无边美景,时贤名士,长幼不等,列坐水滨,流觞曲水,谈玄啸咏,饮酒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演奏盛况,但一杯美酒在手,一句佳句在喉,也足以使人畅叙这清幽的情怀。这一天,天高气爽,空气中飘逸弥漫着缕缕的泥土、水流、木竹、花鸟的清香细风。抬头仰观宇宙的宏大,俯身观察万物品类的繁盛,纵目游观,驰骋胸怀,足以让人开动所有感官享受这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博大慰藉与慈爱,真是心旷神怡,其乐融融,言词不足以叙述这一切。
义气相投的知己在一起促膝谈心,仔细地品味人的一生,有的畅叙自己的胸怀与抱负,有的聚于一室之内清谈老、庄哲学,有的摆脱人世的烦嚣,有的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 ‘我卒当以乐死’” 《晋书·王羲之传》 ;有的则寄情翰墨,修心养性;有的寄情于酒。虽然爱好不同,性格不一,喜动喜静,千差万别,但当他们醉心于他们暂时所得之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满头华发的垂暮之年。随着时空的变化,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往日“欣于所遇者”往往感到厌倦、鄙弃,以至悔恨。抬头低首之间,人间世事,沧桑巨变,已为陈迹,使人不能不为之感叹。庄子曾说过 “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岂不叫人感到悲哀每每浏览过去人对人生感慨的原因,古今是一致的。对着前人所作之文,感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自己也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乃知庄子所说的生与死相同是荒谬的,庄子所说的长寿的彭祖与夭折早逝的儿童是一样的观点可谓胡乱造作。
《兰亭集序》短短三百余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亭聚会之欢情与死生的感受,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简洁流畅,朴素自然,为后世所称道。
课文整体把握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译文
永和九年,这是农历癸丑年,暮春三月开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修褉活动。众多的贤才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旁,即使没有盛大的管弦合奏,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抬头可以看浩大的宇宙,低头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实在愉快呀。
人们彼此亲近,低头抬头之间便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的人把感情寄托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生活狂放不羁,无拘无束。虽然他们的喜爱好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高一必修1]兰亭集序(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