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别了,司徒雷登》教案(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第一单元 议论文

单元教学目的

  1 认识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 理解议论文的观点、材料和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几种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4 学习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单元课时安排

  《别了,司徒雷登》2课时。

  《义理、考据和辞章》2课时。

  《纳谏与止谤》1课时。

  作文指导1课时。

单元教学设想

  1 明确单元教学重点。教师不仅要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更要把它置于整套高中教材中,明确该单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训练在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体系网络和能力训练序列中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做到胸有全局。学生在高中第一册已学过的议论文知识包括:“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和“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在高中三、四、五、六册还要学到的知识有:“论证的方法”、“辩证的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及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杂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到这一点,便能清晰地认识到本单元的知识──“论证的思路与结构”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落实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议论文知识网络的建设及读写议论文能力的提高。

  2 讲读课的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即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和掌握好本单元的新知识。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规律的同时,还要注意教给学习方法,为自读提供可资仿效的范例。

  3 自读课的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实现横向迁移。即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到的新知识加以运用,在阅读、写作训练中形成能力。

  4 作文课重视指导和讲评,并将这二个环节作为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步骤。

别了,司徒雷登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教学目的

  1 把握本文论证的结构和思路。

  2 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3 认识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增强爱国、富国意识。

教学设想

  本课为第一单元的首篇,是讲读课文。应以本文为例子,落实本单元“论证的思路与结构”这一知识点。本文的难点是中心论点的归纳。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水到渠成地攻克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9年4月下旬,我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这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但美国及西方一些外交使团仍滞留南京,采取观望态度,伺机摸共产党的底。7月,美国驻华大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灰溜溜地离开南京回国。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在这之前不久,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在白皮书及艾奇逊的信中,都公开暴露出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面对这一形势,稍微有头脑的人都会认清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但当时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个人主义者却仍存在着糊涂认识,甚至对美国怀有各式各样的幻想,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于革命事业是十分有害的。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社论《别了,司徒雷登》,深刻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让那些有糊涂观念的人警醒。此外,还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及《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一系列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在教学本文之前,先检查一下预习。

  1 归纳课本“预习提示”的要点。

  “预习提示”提示的要点包括:(1)本文体裁是典范的政论文。(2)主要内容:揭示侵华罪行及侵华政策必将失败的命运,剖析了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批评了当时“思想糊涂的自由 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赞扬闻一多、朱自清等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英雄气概”;鼓励全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怕封锁,勇于闯难关,迎接光明。(3)现实意义: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和平演变”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4)写作特点:论点鲜明,论据有力,结构严谨,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2 教师补充、提问。

  司徒雷登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司徒雷登是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1905年起在中国传教,1919年起任美国在中国兴办的北京燕京大学的校长。1946年7月起任美国驻华大使。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反人民的内战,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一向是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忠实执行者。1949年8月2日,由于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司徒雷登才灰溜溜地离开中国。

  理解标题“别了,司徒雷登”的含意。

  提示:标题含有辛辣而深刻的讽刺意味。从语法结构看,标题是个主谓倒装式的感叹句,把“别了”放在前面,起突出和强调作用。明着是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际蕴含了美国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还具有极强的形象性。透过“别了”一词,我们似乎可窥见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灰溜溜地离开中国时的无可奈何的样子,也可以品味出人民欢庆革命胜利的难以抑制的无比欣喜之情。这句话言简意丰,深刻地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又寓庄于谐,更具有幽默和讽刺性。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有语气地范读或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自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能划分为几大部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如下:

  提问: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文章论证的中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实质,另一方面是教育我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三、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结构,理清层次。先分析第一部分。

  1 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三层。第一层即第一句话,明确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一下子把司徒雷登与美国的白皮书紧紧连结在一起。第二层介绍司徒雷登其人,紧紧抓住他“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这一特点,揭穿他的真面目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与开头一句相呼应。层次清楚,联系紧密。

  2 提问: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这句话深刻道出了司徒雷登与白皮书之间的内在联系。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他的颓然离开南京,实则宣告了美国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标志着美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马歇尔看来,这一失败,作为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而白皮书是指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文。它的正文分为八章,叙述了从1844年美国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以来,直至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时止的中美关系。特别详细地叙述了抗日战争末期至1949年五年中美国实施的扶蒋反共政策在中国失败的经过。其中隐瞒和捏造事实,“是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是杜鲁门、艾奇逊向对手抛出的子弹,客观上成为美侵华罪恶的自供状。因此,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要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发表最为适宜。作者抓住这一发表日期揭示,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四、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各说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可分两层:第2至5自然段为第一层,指出美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实质是要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第6至10自然段为第二层,从反面驳斥艾奇逊的论调。

  提问: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是立论,第二层是驳论,驳立结合,有力地揭露出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实质。这两个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

  边分析边归纳板书,如下:

  五、读第三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各主要论证了什么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可分三层,第11至13自然段为第一层,揭露美帝国主义反动本质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态度,纠正自由主义者的错误看法。第14、15自然段为第二层:奉劝自由主义者抛弃幻想,站到人民一边来。第16、17自然段为第三层:再次“说服、争取和团结”某些知识分子,“站到人民方面来”。

  教师出示黑板(或打出投影),展示第14自然段的句与句之间关系图,要求学生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B项对。第①句是总括句,第②句是对第①句的具体阐释。第3、4句从正面赞颂朱自清、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第5句从反面否定有“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以突出朱自清、闻一多的精神。最后一句总结全段,直接赞扬闻一多、朱自清的英雄气概。

  提问:第三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明确:第一层是驳论,第二层是立论,这两层之间是并列关系,在驳立结合的基础上,第三层说服、教育知识分子丢掉幻想。

  板书:

  六、提问:第四部分是怎样照应文首,收束全文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开头由点题导入,引出白皮书与司徒雷登的关系,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文章揭示出“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结尾以抒情的笔调写道:“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一“走”一“来”,艺术地再现了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的惨状,并抒发了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

  教师可用幻灯片,映出全文结构图(见前),使学生再次对文章有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了解本文使用的一些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明确:文章第14自然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突出了闻一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文章第4自然段,运用了例证法。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揭露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事实胜于雄辩”,例证法十分有力地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行径。

  文章还多处运用了引证法。有正面引证,如第15自然段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借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反面引证,如多处引用艾奇逊的言论,以此作为反面教员。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思路。

  2 了解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论证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含蓄、形象的语言特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放录音或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划出重点语句。

  一、体会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本文开头第一句,作者在“日子”前加了三个修饰语:“业已”“快到”“尚未到”,突出了美国政府在白皮书发表时间上所作的精心选择。

  第2自然段,在揭露美国政府侵华政策实质时,也用了类似的句子。即在“战争”前面加了四个短语:“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

  第4自然段,为了揭露美国的海陆空已经直接参加了战争,连续用了四个介宾短语:“在北平附近的安平镇”,“在长春附近的九台”,“在唐山”,“在胶东半岛”,准确说明了参战的范围之广。

  二、体会含蓄、幽默的语言特点。

  1 提问:作者采用怎样的修辞手法达到冷嘲热讽、直刺要害的效果的?举例说明。

  教师提示:主要通过反语的修辞手法进行讽刺的。例如第9自然段第一句“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其中“好办法”是反语。实际上是说美国助蒋作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是最恶毒的侵略阴谋计划。运用反语,给在困境中自以为是找到了最好的侵略方式,自以为得计的艾奇逊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严正地表达了对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贬斥和蔑视之情。

  第11自然段第二句“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其中“好教员”是反语,实际上是说,艾奇逊在信件和白皮书中连篇累牍喋喋不休地,赤裸裸地暴露了许多真相,得出了若干符合他们“逻辑”的结论。因此说,帝国主义分子在侵华政策失败时,为说服其对手而摊牌露底,提供了反面材料,使人大为警醒,是难得的“反面教员”。

  第11自然段还有一处,“艾奇逊的可爱的坦白性是有限度的,这第二个顾虑,他不愿意说……”其中“可爱的坦白性”是反语。艾奇逊哪里有什么“可爱的坦白性”?说有,也完全是被迫招供,或自我标榜,只不过蒙上了一层虚伪的面纱而已。究其实,因为怕丢脸露丑而不愿说出“第三个顾虑”,足见其只有“可恶的虚伪性”。

  2 反语这种修辞手法最能达到辛辣的讽刺效果,但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如第16自然段用了许多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等。这些文字再现出人物的神态和特征:在中国革命怒潮汹涌,南京政府如鸟兽散的背景下,美国大使老爷赖着不走,先是独坐呆着,继而茕茕孑立,最后挟包滚蛋。这些都深刻说明了美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惨败后,贼心不死,仍要坐待时机,窥测方向,妄图再施诡计,挽回败局;但形势的发展早已使他完全孤立,成了一具失魂的僵尸,最终直至穷途末路,无所逞其伎时,才带着孤独、颓丧的心境,落荒而走。昔日的“风云人物”,今天的“落魄寡人”,作者正是通过极鲜明的反差对比,达到了痛快淋漓的讥讽、嘲弄的表达效果。

  把本来没有看见、没有听见、不具体、不集中的事物,描写得如见如闻,具体集中,这在修辞学上称为“示现”修辞格。这种修辞格所描写的动作行为虽然作者不可能亲见,但必须是有可能发生的,或者说这些动作行为可以指代某些普遍性的现象。如将司徒雷登灰溜溜地滚出中国,用“挟起皮包走路”来示现。夹没夹皮包,作者当然没有见到,但作者可以想象司徒雷登遭到惨败之后不得已只好收摊子溜走的那种落魄孤独的心理和狼狈相。用这几个字示现,不但形象得很,且独具讽刺意味。这种修辞格,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有很充分的运用。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作者借助于合理的想象,用形象的描述代替“前赴后继”一词,使议论显得十分形象、生动。

  三、提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含蓄性?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章运用了婉曲的修辞手法,如第13自然段,指出“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并在一组排比句中用了三个“可惜”,却不用“可是”或“不过”。意思是说“事实并非如您一厢情愿”,婉讽民主个人主义者们的“近视”和“糊涂”。接着,强调美国“送给”金钱的“条件”是“跟我走”,这三个字表面上用得很轻巧,实际上把“为美国政府所用”、“替资产阶级效劳”、“充当帝国主义的附庸和走卒”等沉重的政治契约和交换筹码尽含其中了。

  还是这一自然段,作者举例说明美国正按他们的“条件”行事:在我国几个城市都散发了一些饼干、面粉,这只是以救济之名抛给中国人的一点残羹,几撮诱饵,其居心是在试探什么人会自动上钩,甘愿屈节、就范。作者还含蓄地警告那些“幻想”着美国的“仁义道德”的人们,如果接受了这侮辱性的施舍,轻信了帝国主义的谎言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便是失去尊严、自由和独立。

  此外,作者还采用了重复引用加旁述,评点的方法,形成辛辣的讽刺效果。鲁迅先生曾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过:“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都确是‘讽刺’的本领。同一事件在拉杂的非艺术的记录中,是不成为讽刺,谁也不大会受感动的。”本文作者深谙此法,在第6、7、8自然段对艾奇逊的言论已有大量引用了,而在第9、10自然段仍加以“重复”摘引。且在引用艾奇逊信件原文后,并不采用一般的评析或批驳,而是以模拟人物语言并作者旁述、评点的方式,有意偏要揭示出艾奇逊之流的狼子野心和强盗逻辑,即“毁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而公然说成是要完成美国的“国际责任”,实现“对华友好”,这真是肆意颠倒是非,强说侵略为“友谊”,强装丑恶为“美善”;有意偏要再现出他们的心曲神思,特别点明他们所谓“理论上”“回顾起来”“似乎是令人神往”的真实含义,以突出他们心驰神往之所在,贪欲梦想之狂妄;有意偏要提出他们的无奈窘境,特别是提出他们无奈于国民党的“意志消沉”,“失去了民心”,无奈于“美国人民显然都不会批准”,以致在“神往”(主观梦想)和事实(客观形势)之间矛盾、苦闷,很想干却不能干。总之,作者有意抓住艾奇逊们最险恶、最虚伪、最隐痛之处加以精炼、集中,将它们“撕破给人看”,因而使讽刺格外有力,暴露尤为深刻。

  四、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提问:课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试举例加以分析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章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论证十分形象、生动。例如在揭露美帝国主义者玩弄和谈阴谋的真相时,设喻“在助蒋作战的开头,又曾演过一出美国出面调处国共两党争端的文明戏……”,这是个暗喻,本体是“美国出面调处国共两党争端,喻体是“文明戏”,用限定和被限定的形式,即偏正关系来表达,出语机智而切要,说明了这一“调处”,不过是美国设计导演的一出把戏,一场骗局而已,而且“文明”的闹剧继之以野蛮的战争,硬的杀人“毁灭”兼施软的政治欺骗,真是卑鄙无耻之极!

  此外,作者还用示现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例如第13自然段有一句“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其中“洒”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美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与蛮横态度。又如第14自然段,赞扬中国著名诗人、学者和教授闻一多的骨气,用“拍案而起,横眉怒对……”作者用这八个字示现,调动读者充分的想象力,调动读者的听觉、视觉,使人如见其岿然挺立、金刚怒目之形,如闻其拍案击几、怒斥抨击之声,闻一多不屈不挠的形象像一尊巨大的铜像立于面前。同时,这一“拍”,一“横”,也使读者情绪受到极大的感染,其论证力量不言而喻。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三、四。

  2 写一段话,赞颂闻一多和朱自清的民族英雄气概,批评韩愈的《伯夷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