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纪念刘和珍君(人教新课标)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运用抛锚式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的案例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7O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但这篇文章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文章是纪念对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
  (2)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她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
  (3)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到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于是得出以下结论: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⑥,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凡我所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