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情以入教
---一堂活动课的思考
新学期伊始,教授高一新生,教授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有几分欣喜,也有几分茫然。在衔接课时,做了一个小调查,就是让学生诚实的回答喜不喜欢语文,结果这群来自乡间带着质朴的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2人只有4人说喜欢,43人说不喜欢,还有5人说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反正要学就学吧(这个回答其实就是不喜欢语文)。我愕然之余,思考良久,于是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要求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名称就叫“生活处处有语文——诗歌故事会”。
为了让学生感受母语的魅力,我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语文,学生开始有了一点学习的兴趣,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学语文的绊脚石是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和厌恶,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的灌输作文其实乃一个“情”字而已,“披情以入文”就一定能打动别人,那样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
为了让他们有切身的体会,我们就从第一专题的第一模块的诗歌着手,让学生学会朗读,用心来读,教师范读,专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用一切手段让学生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下面的作业布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每人准备一首你感受最深的诗,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
接着从第二个模块的文章《十八岁及其他》着手,让学生进入倾听和交流的境界中去,做了一个小调查,就是让学生回答当你和父母发生冲突过后,你有没有向父母道过歉?你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回答同样出乎我的意料,有5人承认给父母道过歉,其他同学从未想过给父母道歉。而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冲突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待我们的孩子。于是下面的作业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那就是每个人给父母写封信,回顾你和父母发生过的冲突和不愉快,给父母一次真诚的道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没有看到同学皱眉不愿写作的景象)
活动课的精彩片断:
在背景音乐《致爱丽丝》中,第一位同学朗诵了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声音浑厚,充满激情,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的同学都沉浸在诗里,深切的理解了诗的内容。掌声响起,同学下。
第二位同学自告奋勇,说我朗诵一首,名曰《老马》。臧克家的名作。配上低沉的音乐,那个苦难深重的祖国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记忆的闸门一下就打开了。。。。。。
播放名家的朗诵《沁园春•长沙》,让学生体会名家的朗读和我们自己的朗读的区别,接着全班齐声朗诵《沁园春•长沙》,在齐声的诵读中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青春岁月,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进入第一个高潮,争先恐后的要求上台朗读自己精心挑选的诗歌作品,甚至有学生朗读起自己写的作品。(作品随文附在后面)
有同学提议齐唱一首流行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音乐响起,欢快的旋律里跳动着一颗颗年轻的心,唱完后,有一位同学竟然朗诵起这首歌词,所有的同学附和着,进入了诗歌的王国,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诗在空气中漂浮,空气中漂浮着诗。
我说,这就是语文,它是活的,它是透明的,只要你有情。你就生活在语文的世界里,学生颔首。
一位女生拿着一封信,走上讲台,大声读起这封信,信是一位父亲写给自己即将中考的女儿的,字里行间浸透着一位父亲的深情,读着读着,女生哭了起来,台下也有了啜泣声,很多学生眼含着泪,那是写到他们心坎里的一封信,那是父母的心事,也道出了学生那段日子的艰辛,产生了共鸣。
接下来就是多位学生写给父母的信,很多学生第一次给父母道歉,情真意切,很是动人,这一环节,让学生进入了回忆的情境,他们再一次体味了父母无声而又执着的爱。。。。。。
我说,这就是语文,它就在你身边,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就会感受到它的温度。
在一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中结束了这堂活动课。
思考:
为什么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却让学生视语文为洪水猛兽?视写作为拦路虎?他们有生活,在他们的笔下你却看不到生活?看到的就是干巴巴的叙述,毫无感情的叙述,难道他们不爱生活?答案显然不是,可学生的青春激情放在了哪里了呢?我不禁茫然。
对策:
当你走进祖国的高山大川,徜徉在故乡的小桥流水旁,当你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时,当你倾心人际的交往,漫步在丰富的生活中,当你走近灿烂的文学名著,沉醉于精彩的影视作品里。。。。。。你观察,你思考,你体验,你欣赏。语文就是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语文,可以说生活就是一部大写的“语文书”。
这是今年盐城市的中考语文作文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这道题目给学生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新课标背景下,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诵读诗歌,继而鉴赏诗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诗歌创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魅力,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继而对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道题目也给老师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觉语文无处不在。
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我国古代教育也提倡“知情意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情是一个桥梁,一个纽带,它是消弥心灵距离的灵丹妙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巧妙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想上语文课,爱上语文课是我们教师永远追求的方向。语文源于生活,如何将学生引入生活中,激起学生的共鸣,是我们设计课堂教学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老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作为教师要知道、了解学生,这样的教师学生就不会在内心排斥教师,排斥他所教的语文课。在指导思想明确后,辅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的美读,美写,美听,美说,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课堂上做到:情动而辞发,做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统一,让学生自觉的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乐于读书,乐于作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让学生在其心灵深处把学习语文重要的道理转化为高尚的情感,上升为一种意志和习惯。
师生互动的课堂是精彩的,心灵碰撞的交流是激情扬越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课程改革的要义。作为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束缚和禁锢,轻装上阵,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课堂之花结成丰硕的成果。
附学生创作的诗歌:
采薇
虞萍(高一(2)班)
“薇的童年是无花香的,是我离家的年岁
年岁在颦蹙皱眉中消逝了
只为男儿奋洒豪情泪
路,曲折的象思乡的心结
总也连着,续着,蜿蜒着
薇的鲜嫩是充满宁静的,是我思家的时候
萦绕于心中的愁丝,是无水般的灼烧
饥渴是内心情的升华
影若草般舞连天,千里之外杳无音
夕阳中的薇是我无泪的心田
家? 家?
十月金秋
自古王事多烦忧
苦纠结于我心,无可安慰
山花烂漫之处,是心忧的棠棣花
车过,马过,
人悲,一月能有几回休?
因战,人张,因情,人驰
春的长丝拂来了离家的景
那山,那屋,那人
昔过今时,飘飘的若心思乡的影子
纵使路艰辛,身疲惫
我心依旧
(以上诗句根据《采薇》改编)
青春是蔚蓝天空中翱翔的雄鹰
青春是清澈小溪里嬉游的小鱼
青春是巍峨高山下挺拔的小草
青春是肃冷冬季里绽放的梅花
青春是快乐树下自由的鸟儿
青春是犹豫果下难熬的苦涩
青春是朦胧中缠绵的回忆
青春是寂寥中温暖的慰藉
青春是难忘又难走过的辛酸
青春是难想又难捉摸的惆怅
青春是难抹又难提及的艰辛
青春是只有走过才会有过的欢乐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学后感)
年岁在颦蹙皱眉中消逝了
只为男儿奋洒豪情泪
路,曲折的象思乡的心结
总也连着,续着,蜿蜒着
薇的鲜嫩是充满宁静的,是我思家的时候
萦绕于心中的愁丝,是无水般的灼烧
饥渴是内心情的升华
影若草般舞连天,千里之外杳无音
夕阳中的薇是我无泪的心田
家? 家?
十月金秋
自古王事多烦忧
苦纠结于我心,无可安慰
山花烂漫之处,是心忧的棠棣花
车过,马过,
人悲,一月能有几回休?
因战,人张,因情,人驰
春的长丝拂来了离家的景
那山,那屋,那人
昔过今时,飘飘的若心思乡的影子
纵使路艰辛,身疲惫
我心依旧
(以上诗句根据《采薇》改编)
青春的话语
周慧(高一(2)班)
青春是蔚蓝天空中翱翔的雄鹰
青春是清澈小溪里嬉游的小鱼
青春是巍峨高山下挺拔的小草
青春是肃冷冬季里绽放的梅花
青春是快乐树下自由的鸟儿
青春是犹豫果下难熬的苦涩
青春是朦胧中缠绵的回忆
青春是寂寥中温暖的慰藉
青春是难忘又难走过的辛酸
青春是难想又难捉摸的惆怅
青春是难抹又难提及的艰辛
青春是只有走过才会有过的欢乐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