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而试着写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本 课是《孟子》单元的最后一篇,学习过程中还要能把本课所选两篇短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是文章寓意的理解,课前教师可指导学习阅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把握先秦散文中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学生课前应在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写出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书面材料,以备课上交流,并能在归纳总结寓言特点的基础上,写出本文的鉴赏提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课前印发“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的原文,指导学生把握、归纳寓言的特点。学生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准备,准备好白话、文言两种台词,以备课上朗读,并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讽刺、幽默的艺术特色,领略孟子散文的另一种艺术风格。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板书“知识教学点”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导人课文
孟子散文长于议论,雄辩滔滔,纵横捭阖。《齐王晋文之事》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这一风格,《庄暴见孟子》的精辟的对比,《孟子见梁襄王》精妙的比喻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孟子散文的风采。其实,孟老夫子不仅长于议论,他还很善于讲故事,在讲故事中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乃至人生哲理,是孟子散文的又一道风景。
2.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必要对孟子作一总结,以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系统化。)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晕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食”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不大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三)重难点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黑字词,并翻译下列句子(投影,学生口答)
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②良人未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③又顾而之他
④惟弈秋之为听
⑤思援弓缴而射之
⑥为是其智弗若与?
2.学生精读课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内形成答案,班级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点拨]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第一次审视;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开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自得,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的一击。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形象作了三次铺展,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2)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在修学和做事上没有恒心、不够专一的人们。
(3)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点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试结合《齐人有一妻一妾》,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
[点拨]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言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
作者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四)总结扩展
[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人胜。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学习这两篇短文,要充分把握以上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揣摩孟子当时的语态、语调,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寓意,领略文章的妙趣。
[扩展]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已,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离娄下》)
1.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愈:超过
B.恶得无罪恶:怎么
C.薄乎云尔,恶得无罪薄: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端:指品行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译文:
②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3.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孟子为什么认为羿有罪?他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一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C2.①那个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是品行端正的啊!②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家(国君)的大事情啊,我不敢贸然废弃。3.庾公之斯的老师是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个品德端正的人,学生不会射杀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射杀老师的老师。4.因为羿本身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收的学生品德也低下。用了对比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读本》P322《攘鸡),并改编为白话文。
2.阅读《语文读本》P325《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 )然 浡( )然一日暴( )之 鸿鹄( ) 弓徼( ) 弈( )秋 嗜( )杀人者 沛( )然 忖度 ( ) 觳觫 ( ) 胡龁( ) 彼恶( )知之 盖( )亦反其本 齐桓()公 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 )乐 赡( )养 衣帛( ) 疾首蹙( )頞( ) 矫孑(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3、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4、词语解释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卒然问曰/求富贵利达者/田猎/施从良人之所之/必餍酒肉而后反/疾首蹙頞 /无或王之不智
5、指出通假字
无或王之不智/一暴十寒/为是其智不若与/可得闻与///施从良人之所之
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 B、振长策而御( )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7、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乐】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独乐乐,与人乐乐
C、臣请为王言乐D、醉能同其乐
【卒】A、旦日飨士卒B、鲁肃闻刘表卒C、卒之东郭墦间D、卒然问曰
8、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就”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A、与众乐乐B、与少乐乐C、五十者可以衣帛D、无或乎王之不智E、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F、老吾老以及人之老G、一日暴之,十日寒之H、一夫夜呼,乱者四应I、兴甲兵,危士臣J、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0、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2]将以衅钟[3]构怨于诸侯[4]莫之能御[5]此无他,与民同乐也[6]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7]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8]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1、下列成语出处正确的是
A、一暴十寒——《弈秋》B、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
C、疾首蹙頞 ——《齐桓晋文之事》D、缘木求鱼——《齐人有一妻一妾》
12、默写填空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未所有生者也。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
C、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虽与这俱学,——————。
13、《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在课文中,孟子以---------------------------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的道理。
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15、“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告诉我们: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这实际上是孟子---------------的具体体现。
16、《弈秋》一文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的道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
B、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B、层级检测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2题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18、补出省略的成分
A、( ) 曰:「可得闻与?」B、()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 )曰:「不若与人。」D、「不若与众()。」
19、为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A、众B、用如“之”C、“之乎”的合音(兼词)
D、“之于”的合音
(2)与人乐乐,孰乐?A、谁B、仔细C、哪一个D、同“熟”
20、写出本段中的两个通假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
22、用一个成语概括孟子所要阐明的主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解释加点词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
B、非其上者非也。非:------------
C、乐民之乐者 乐:-------------
D、民亦乐其乐 乐:--------------
E、忧民之忧者, 忧:------------
F、民亦忧其忧。 忧:-----------
24、翻译划线的句子:
25、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词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6、阅读下面文章,在[ ]( )内填写省略的内容。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 “然。”[ ](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 ](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 ]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孟子·滕文公上》)
三、写作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7、根据《庄暴见孟子》一文的学习,以《从”与民同乐“说开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8、请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并参考以下材料,以《浅议孟子的”民本思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附材料: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夫诸侯为大夫。
B、不嗜杀者能一之。天下莫不与也。
C、(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曰:“然是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
D、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主之视臣如土介,则臣之视君如客仇。
E、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则地方百里而可王。
F、国人皆曰贤,然后察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G、春秋无义战。
H、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I、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参考答案:
1、cù bó pù hú zhuó yì shì pèi duó、 hù sù 、hé 、Wū、hé、huán、gǔ、Yuè、shàn、bó、cù、è、jié
2、A、归附、跟随B、怎么样C、国君D、技艺
3、A、猝,猝然B、曝,晒,惑,感到疑惑(奇怪)D、谓,认为
4、阻止、爱好、统一、通“猝”、升官、打猎、通“迤”、用在主谓语之间,无实义、到、饱食、皱起、想不通、明智
5、“或”通“惑”、“暴”通“曝”、“与”通“欤”、“施”通“迤”
6、A、驾车B、控制C、阻止D、治理
7、1/A、音乐B、欣赏音乐C、欢乐(快乐)D、享受快乐2/A、士兵B、死C、最后D、通“猝”
8、C
9、数词动用:J名词作状语:H名词动用:AC形容词动用:F形容词作名词B使动用法:EGI意动用法:D
10、[1][4]为宾语前置,[2][3]为状语后置,[5][7]为判断句,[6][8]为状语前置。
11、A
12、A、一日曝之,十日寒之B、专心致志,则不得也C、专心致志,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
13、《孟子·梁惠王上》、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
14、反对不义战争,向往和平生活
15、民本思想
16、专心致志
17、A、另一个表面上好象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B、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止得了呢?
18、A、齐王B、孟子C、齐王D、乐乐
19、1/C2/C
20、A、“直”通“只”B、“与”通“欤”
21、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22、与民同乐
23、A、指责B、不对(是错的)C、以……为乐(意动用法)D、欢乐(快乐)E、以……为忧F、忧愁
24、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附于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25、与民同乐
26、“[ ]”按先后顺序共1——15空,单数内填“陈相”,双数内填“孟子”;三个“()”内均填“曰”字。
27--28、略。
[初二下]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学设计5(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