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初二上]荔枝蜜(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本文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像资料导入。


  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


  2.谈感性认识。


  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


  3.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


  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


  板书一:荔枝蜜 杨朔


  一、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 蛰 啖 中看 嘤嘤 蠕蠕 酿蜜 提防 渺小 黑黝黝 疙疙瘩瘩


  2.解释下列词语。


  疙疙瘩瘩  黑黝黝  幻景  出众 中看  沸沸扬扬  蠕蠕  小生灵


  ⑶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问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


  思考题一: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 从文中勾画出说明这种变化的语句。


  思考题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叹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相关的语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2.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3.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5.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二:


  感情: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蜜蜂→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④明确思考题二:


  感情是因事而发的。作者因小时候被蜜蜂蜇过,所以不大喜欢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这样的由衷赞叹;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此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三:


  原因:小时被蛰→林茂蜜甜→蜜蜂勤劳无私→联想劳动人民(内容)


  二、精读课文


  ⑴运用媒体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


  思考题三: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思考题四: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①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三:


  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


  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明确思考题四:


  “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劳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⑵指导学生朗读第17自然段。


  ⑶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四。


  显示第四屏:


  思考题五: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思考题六:作者抒发感情借助联想,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通过对采访从化温泉养蜂场的记叙,借赞美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的无私奉献,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表达了作者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中心的。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四:


  中心:歌颂新生活→歌颂劳动者→愿做劳动者  (联想、托物抒情)


  ③明确思考题六:


  作者用视线的转移,由蜜蜂写到农民,这样的联想是合理的。农民与蜜蜂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蜜蜂辛勤酿蜜,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文章借助联想赞美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奉献精神。


  ⑷指导学生朗读第18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荔枝蜜》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将画意、诗情、哲理融为一体。希望同学们课下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产生联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