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下]松树金龟子(苏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松树金龟子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特点、习性。

  2.体会法布尔“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的写作特色,及《昆虫记》杰出的科学艺术成就。

  3.完成训练题,准确把握文章信息。

  4.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体会法布尔为执著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法布尔“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的写作特色,及《昆虫记》杰出的科学艺术成就。

  2.完成训练题,准确把握文章信息。

  课前准备:

  1.字词积累: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查出正确读音和词义,并加强记忆。

  2.语文常识积累:查阅书籍或上网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

  自读重点提示:

  把握课文内容,激发热爱昆虫的感情。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对昆虫的情感,学习作者从观察入手来进行科学说明的方法。

  二、词语积累:

  1、需要了解的词语:流苏  鞘翅  螽斯

  2、需要理解和运用的词语:炫耀  献媚  无动于衷  抑郁  咫尺  贪得无厌

  三、仔细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每自然段的文意(全文共21自然段)。

  第l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仪表。

  第2段,说明松树金龟子流苏的作用——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

  第3段,说明雄虫流苏展开成一对折扇的用处。

  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5段是个过渡段,以“它们在忙什么呢?”引起下文。

  第6段、第7段,写雄虫向雌虫的求爱。 

  第8段,写松树金龟子的音乐天赋,说明雄虫和雌虫都会唱歌,但无法证明它们是一唱一和、对唱。

  第9段,说明金龟子的发音原理。

  第10段,用实验证明其发音原理。

  第11段,说明这种发音原理是一些鞘翅目昆虫所共有的。

  第12、13段,介绍能发现的金龟子唱歌的一种原因:用歌声表达痛苦。

  第14至18段,介绍其他昆虫唱歌的种种情况,说明“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第19、20段,说明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第21段,从松树金龟子与农作物的关系,呼吁人们“别去打扰它”。    

  四、理清文章内容,分析课文结构特点。

  1、课文信息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使读者对松树金龟子这种常见的昆虫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激发自己热爱昆虫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2l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至3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

  第二部分(第4至20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婚恋、发音二死亡与繁衍。

  第一层(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二层(第5至7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

  第三层(第8至18段),侧重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四层(第19、20段),说明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第三部分(第21段),从松树金龟子与农作物的关系,呼吁人们“别去打扰它”,渗透了作者对金龟子的人文关怀。

  二、感受课文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的语言。课文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所以课文在许多地方把松树金龟子当作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把金龟子人格化,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龟子当作人来描述,在课文中是主要的。作者使用的词语,几乎全部是写人的词语,如“仪表堂堂”“慈母职责”“大献殷勤”“视而不见”“舞蹈表演”“炫耀”“献媚”“无动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别是第7段,雄虫向雌虫求爱的场面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语言的准确性与说明事物的准确性融为一体。为了科学地说明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作者准确地选用了动词。如:“大多数金龟子嘴里啃着松针,后爪钩着树枝,露出很满足的样子。有的甚至咬着松针在那里打瞌睡。直到黄昏再次降临,它们才重新在空中飞舞。”句中的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准确,如果把“啃”换成“吃”,把“钩”换成“抓”,把“咬”换成“口爵”,那么就会大为逊色。用词的准确,也表明了说明事物的准确。如:“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至少也跟虫一样需要有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慢慢地老死”等,加点的这些词语起着修饰作用、限制作用,如果把它们删去,就会影响说明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