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旨。
2、领会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结合课文内容,并与刘汉的联系中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二、教学设想
1、运用“教学目标1”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目标2”解决文章怎样写的问题,“目标3”解决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
2、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加以探究性学习,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课前准备
指定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的课我们在扫除文章的语言障碍和初步理解各段内容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
2、分析文章的写作内容
师: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刘禅,你能看懂诸葛亮这道奏章上疏的内容吗?看完之后,你对此又会持什么态度呢?
生(惊愕):……(对老师把他们当作刘禅不理解)。
师(笑笑):同学们千万别嫌刘禅的昏庸,这样的角色容易做,因为只要你略施才智,就一定比历史上的刘禅高明得多了。
生:边看课文边沉思……。
师:用激励的眼光扫视教室里在坐的同学。
生(情形一):看不懂,好深奥!
师(又笑笑):那就不如刘禅了。他16岁登基,此时才20岁,此人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呀。“阿斗”的小名成了昏君的代名词了。我们是一定可以胜过阿斗的,对吗?当然,如果真的看懂,我们也就不要嫌阿斗昏庸啰。
生(情形二):看得懂。即文章先提出建议,再请命出师。
师:回答得好。那你们对此又会持什么态度呢?或者说可以准奏吗?
生(情形一):我将为之感动,龙颜大悦。
生(情形二):我将为之愤恨,龙颜大怒。
师(喜):哦,看来同学们对此却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而《出师表》一经问世,就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请看屏幕上这些名人的评价:
杜甫: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苏轼: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即谓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落泪者,即谓不孝。……
那么,先请读《出师表》“为之感动,龙颜大悦”的同学发表一下意见如何?
生1:在语言表达上,“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成了志士仁人临危受命的真实写照,我为这句话而感动。
生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写出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不惜立下军令状,我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而感动。
生3:《出师表》中对后主的劝勉之情,溢于言表,我为此而感动。
生4:表中诸葛亮与先帝患难与共,忠心耿耿,以身许国,写得情真意切,我为之而感动。
……
师:刚才同学们从语言表达和内容写作这两方面来阐述,都回答得非常好。(接着教师略作点评和学生一道梳理内容后,再板书):
师:从“表”的写作内容看,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形势,再提出建议?
生1:这符合一般议论性文章的写法,因为它往往从某些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加以阐述,这样写有针对性。
生2:我认为这样写,诸葛亮是希望后主能发挥“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作用,也巧合文章的中心。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诸葛亮出师前为什么要提出这三条建议呢?
生:希望后主能修明政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的“北定中原”计划能得以实现,即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师:对,这也就是诸葛亮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在这三条建议中,重点又阐述什么?为什么?
生1:重点是“亲贤远佞”,因为“表”中用了三段文字写这条建议。
生2:因为做到了“亲贤远佞”,也就解决了上面两条建议了。也只有使刘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师:是呀,这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刚才我们分析的是“谏君”部分,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出师”部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写“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两事有何用意?
生1:这其实也是对后主的劝勉,因为先帝尚且如此亲贤,陛下更应如此。
生2:前一部分“谏君”亲贤远佞,后一部分的两件事正是写先帝对诸葛亮的亲近和信任,这样从结构看,其内容都统一到文章“亲贤臣,远小人”的中心上来了。
师:两位同学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非常正确。
3、分析文章怎样写
师:前面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非常好,读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写什么,而且还要知道怎样写的?请同学们思考:
第一,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加以分析。
第二,文章题目是《出师表》,但“谏君”显然重于“出师”,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后,得到:
第一,叙写往事用记叙,劝谏后主用议论,表明忠心用抒情,并且把对后主的劝勉之情寓于叙事、寓于议论之中。
第二,这看似背离了题意,其实这正是根据不同对象来进行写作的。因为诸葛亮明知刘禅昏庸,听信谗言,担心自己出师,后院失火。至于出师的部署他自有安排,可见文章的结构安排也可看出诸葛亮的用心良苦。
4、分析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读文章要“知人论世”,想知道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必要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老师提示一下,对于文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要结合课文内容,并与刘汉的联系中加以分析。请同学们再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并板书:
一是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报先帝忠陛下出师伐魏以兴复汉室,一直为后世公认的忠臣贤相的形象。
二是他对先帝,有感于知遇之恩,答应出山,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君子形象。
三是他对刘禅,是作为长辈,劝勉开导,是一个尽心辅佐的长者形象。
从板书图示可见,要把这些内容写进“表”中,“出师”内容也就明显要写得少了。当然,这也是作者写作目的的需要。
5、教师小结
从刚才的课文分析看,文章写什么,即文章的内容,要视情形而异;怎样写,即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它既要符合文章的写作之道,又要考虑一定的对象;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出于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
师:分析至此,我们再来倾听一下“龙颜大怒”的心声如何?
师(再次笑笑):“龙颜大怒”的同学很想发作了,对吗?那好,请说说你为什么会愤恨的?
生:这篇《出师表》,依我看,名为“出师”,实乃“谏君”,“谏君”也罢,却有所指,昏君之名,可恨可怒。
师(故作惊讶):哦,这从何说起?
生1:他借先帝来以势压人。表中13次称引先帝,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他强调先帝对他的亲近和信任,言下之意,你刘禅就必须做到这些,否则就得落下个骂名。再说,表中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深追先帝之遗诏”,明摆着你刘禅必须对他“事之如父”。
生2:他把自己凌驾于帝王之上。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也是明摆着的,你刘禅宫内之事,也应交给他诸葛亮那里的“有司”来“论其刑赏”,真可恶!
生3:他扩大自己,排斥异已。表中“益州疲弊”,因为他是益州牧,才有这个说法,为何不说“蜀汉疲弊”呢?此其一;第二,表中所推荐的贤臣都是他益州集团里的人,就是以后委以重任的也是,如不顾先帝的嘱咐,重用了马谡,致使街亭失守。而像赵云这些人在表中根本未提及。
……
师:看来真有同学“龙颜大怒”了,好在诸葛亮没碰到你的手中,否则有可能推出午门斩首了。(笑笑之后加以认真肯定),同学们言之咄咄,虽不无偏激,但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了思考问题的空间,这是十分可取的。
五、布置作业
从下面两篇中任选一文加以写作:
1、《我眼中的诸葛亮》。
2、《刘禅,我该怎样对你说》。
六、教后反思
本案例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把学生设置到文章的情境中去,用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探究思考,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并从中开展了反思和批判,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