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七十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11长征)
(2)师:齐读课题,注意“长征”是后鼻音,跟老师读。
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师:昨天布置了预习,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生: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文章写了陈庚和一个小战士之间的故事,他们在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东西。
师:噢,长征途中缺少食物。
生:我看过《丰碑》,里面讲一位军需处长在爬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被活活冻死。
师: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说明当时物资紧缺。
师:你还知道长征的什么资料?
生:我知道《金色的鱼钩》写的也是长征中的故事,老班长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了。
师:反映了长征的什么?
生:反映了长征非常艰苦。
师:用个字儿来形容,就是──
生:难。
生:我知道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0月结束。
师:这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时间,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汇合。
生:我知道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师:你知道途经了哪些地方吗?
(生沉默。)
3.师介绍长征资料
①介绍长征线路图(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长征从瑞金出发途经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②出示长征途中的图片(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大渡河、穿越茫茫草地),师逐一介绍。
师:同学们,长征途中,红军共淌过24条河,翻越18座高山,每天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敌机在头顶盘旋,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听完介绍,你想说句什么话吗?
生:红军靠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真了不起!
生:我很佩服红军!
生:真不敢想象这么困难红军都胜利啦!
二、自读诗句,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大屏幕出示生字生词(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
师:谁来读,注意听,是否都读准确了。
(指名读。)
师:有意见吗?都读准了吗?
(生指出“磅”应读后鼻音。)
师:你们的普遍话水平真高,一起来读。
(生齐读。)
3.读通全诗
师:把这些词送回诗中去,你们再读一读。
(生读全诗。)
师:从齐读声中,老师听出来,你们读得非常棒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
生:“三军”是什么意思?
师:有能解决的吗?
生:就是海、陆、空三军。
(全场大笑。)
生:不对,是指红一、二、四方面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你真爱学习,你们的老师也是好老师。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生:什么是“走泥丸”?
生:铁索寒是什么意思?
生:高耸入云的悬崖怎么会暖呢?
师:是啊! 提了不少好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同学互相合作,也许你不知道的,同学知道;你知道的,正是同学不知道的,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学习,师随时给予帮助。)
4.交流诗意
师: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什么?
(生说诗意。)
师:虽然不流畅,但没关系,继续学习你会更清楚。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让学生再次读诗,找出全诗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学习第一句
师:你们刚才抓住哪些关键的字眼来理解?
生:我抓住了“难”和“只等闲”。意思是──
师: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可以表现红军走了很多路。
生:我觉得写出了红军不怕种种困难。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我想跟这位同学比赛。
(师激情读,生鼓掌。)
师:谢谢孩子们的掌声,你们能不能像我这样读?
(生读。)
3.学习第二句
师: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
(生默读用横线勾画。)
生:五岭、乌蒙、岷山和金沙江、大渡河。
师:同学们,请看地图(师在课件上演示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所处的地理位置)。
(生齐读第2句诗,师板画。)
师:哪儿是五岭?哪儿是乌蒙?
生:第一幅是五岭。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山峰连绵起伏看出来的。
师:书上说五岭逶迤,换个词怎么说?
生1:五岭连绵。
生2:五岭蜿蜒。
师:那为什么这是乌蒙山?
生:有乌云所以是乌蒙山。
(观众笑。)
师:嗯,我知道了,前景难以预测时,就会有乌云,电视上经常有这样的画面,愁云惨淡吗!难怪你会这样想!乌蒙山高4200多米,书上怎么写?(磅礴)先给“磅礴”换个词吧!
生:雄伟。
生:高耸入云。
师:这个词我很喜欢。(继续画)又画了什么?
生:细浪。
师:再看这是什么?
生:泥丸。
师:有疑问吗?
生:我不懂那么高的山为什么把它比做细浪和泥丸?
师:问得好!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生:因为红军很勇敢!
生:因为红军无所畏惧!
生:因为红军“只等闲”!
师: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生读。)
师:我觉得还是走高山,不像走泥丸。
(师范读,生读。)
师:孩子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
(指名读。)
师: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难、平常)
师: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第三句
(1)深入感悟“暖”
师: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师:确切些。
生:寒、暖。
师:上句写什么暖?对云南的天气了解吗?
(师介绍云南五月天气。)
师:能读出这种暖吗?
(生读。)
师:有些暖,但是没暖到心坎里去。
(生再读。)
师:怎么样?你们评价一下。
(生评价。)
师:老师试一试(师读)暖到心坎里去了吗?一起读。孩子们,一起来看(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生:不知道!
(师介绍故事。)
师: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们红军胜利了,我很高兴。
师: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2)深入感悟“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生发出了惊叹声。)
师: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
生:心惊胆战。
生:魂飞魄散。
生:惊心动魄。
生:望而生畏。
师:这个词很准确,谁能用你的读,读出“望而生畏”的感受?
(生读。)
师:稍有一丝凉意!
(又一生读。)
师: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师: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
生:惊险悲壮。
师:高度概括!
生:心惊肉跳。
师:真实感受!
生: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是呀!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七律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读)──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男、女生分读写“暖”、“寒”的诗句,读得很动情。板书:难、平常字体比前一组大)
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四句
师:长征途中,困难越来越大(板书:难),可红军战士依然是──(平常对待,板书:平常)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翻过去就意味着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字体更大。)
(生读第4句。)
师: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生:尽开颜。
生:喜。
师:喜从何来?
生:我们战胜了艰难困苦,胜利啦!
师:对!把这种“喜”带到读中去,全班读。
(生齐读。)
师:这个孩子在读时,面带微笑,把喜从心眼里读出来,来,我们带着微笑读。
(生面带微笑读。)
师: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无畏!
师:说得好!
生:不怕困难!
生:勇往直前!
生:豪迈、乐观的精神!
(板书:豪迈、乐观)
师: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领悟文风,拓展延伸
师: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篇。站在六盘山顶,看着陕北烈烈红旗,想到长征漫漫征程,伟人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多媒体出示)
(师读词,生热烈鼓掌。)
师:你为什么鼓掌?
生:老师仿佛把我带到了六盘山顶。
生:老师读得很有气势。
生:老师读得很豪迈。
师: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
(生齐读《长征》。)
师: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该生深情并茂,全场热烈鼓掌。)
五、总结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全诗,说了最想说的话,学到这儿,你又想说些什么?(让生看红军过雪山图说。)
生:红军叔叔,你们让我惊叹!
生:红军叔叔,你们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胜利只会属于这样的钢铁之师!
生:红军叔叔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师:听着你们深情的话语,我也说两句。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一段歌曲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全场掌声雷动。)
板书设计:
11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难 平常 难 平常 难 平常
(豪迈 乐观)
【教学反思】
“平实、朴实、扎实”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潜心会文、情满课堂”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喜欢语文,获得发展”是我所教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这节课就是我在教学探索之路上的尝试。
诗歌教学既是热点又是难点,“热”在于它有很大的时空跨度、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不少值得挖掘的东西,“难”在于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模式僵化、把握不准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力求有所突破:
一、资源整合,刺激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情
“情”是诗歌的魂魄之所在,如何让学生悟出诗情是难点。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挂图、音效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以读为本,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品味诗情
“六步阅读教学法”是我校承接的教育部“十五”课题子课题,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而这堂课的做法正体现了其精髓。
首先,读的目的、层次明确,由通读到精读直至品读、背读,学生由读得不流利到流利最后生发情感,这符合阅读规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
其次,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引读、范读、背读、齐读等等,整堂课书声朗朗。正应了崔峦老师说的那句话: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样的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
最后,本课的读是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情。“万丈高楼平地起”,正因为感悟的层次清晰、训练的策略得当,加上个人较好的语言功底,在学生的个性体验中,学生潜藏在心底的情感自然喷薄而出,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溢满课堂。
缺憾之处:1.因为容量较大, 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不够大,有些环节也不够扎实, 走了过场。
2.教师体现了个性风采,但主导作用有些过头,应留给学生更多揣摩、感悟的空间和时间。
[小六上] 点燃孩子心中的诗情──人教大纲版第十一册《长征》教学案例 (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