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心理素质的认识;我国古代心理素质教 育有关思想的启示;未来人才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当前中小学学生中存的因心理不建全而危害社会的现实,提出了在中小学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认为在实施这一工作中,校长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是前提,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关键,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是归宿的观点。 心理素质亦称个性心理品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特征是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在不同人的身上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它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反来又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与中介,是素质中的素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状况决定了”人类潜能“的发挥,所以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他们的性格稳定,毅志坚强,从容不迫,处事不惊,善于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反之,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喜怒无常,取得一点成绩就心喜若狂,不可一视,目空一切;受到一点挫折情绪就一落千丈,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有的还会做出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甚至危害社会的事来。
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烂灿文化,沉积了许多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如”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任凭风浪起,稳座钓鱼台“;诸葛亮敢于临危巧设空城计,蔺相如机智果敢完夺加和氏璧等等。可见,在我国古代思想界和文学作品中闪耀着夺目的心理素质教育思想,也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大智大勇、临危不惧的千古风流人物来。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厚重的历史中涌现出来的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就是我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成长的这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里,将充满变革、竞争和残酷替代与选择。所以,作为主体的人,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否则将被社会无情淘汰。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先天素质较好,书本知识较丰富,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并非智力原因,而是心理素质所至。在全国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的今天,不难想象,如果学生心理素质未得到增强,其他素质的发展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出现厌学逃学、流失犯罪、离家出走甚至摧残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已不是个别现象。如淅江金华四中高二的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亲生母亲;温州永嘉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等血淋淋的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具有关部门统计,近年青少年犯罪呈上升势头。这些问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甚至引起了江泽民同志的高度重视,对此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总书记站在民族兴亡的高度,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些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其中当然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问题,但心理素质差恐怕是一个最基本原因。这说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己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历史的重托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应责无旁贷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学起就能接受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利长大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史命历史地、沉甸甸地落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身上,这是历史的重托!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作为领路人的校长和教师更应自觉加强心理健康修养,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
(一)校长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作为一校之长,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发挥领导功能,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领导素质。领导素质包括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身体状况。其中,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必备的基础。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工作担子重、压力大、面临的矛盾多。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具备坚忍不拔、刚毅果敢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校长应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有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直到实现决心;其次,校长要有在复杂而困难的条件下,及时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有在可能承担风险的环境中作出决策的勇气,有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果敢、快速决断胆略;校长还应有豁达的性格和宽容的心态,这在几种心理品质中最能体现校长的心理素质的高低,它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技巧,而且体现了校长的理智和自信;校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抑制冲动,始终以沉着、宁静的心态处理各类事情。
总之,校长的良好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锻炼和加强自我修养形成的。如果每一位校长都自觉地培养起了作为现代校长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就可以用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影响教师,就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案来。这样,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有了基本的前提,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有了动力。
(二)、教师心理素质得到增强 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师德高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新旧体制的撞击,经济形势多元化;教育内部体制改革的推进,聘任制的实行,公医、住房等福利的取消,使教师的心理受到冲击,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在这种心理矛盾的作用下,有的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做出一些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应为的事来,有的甚至在讲台上发表消极言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使其增强信心,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导师和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其天职是用自己的思想观点、道德风貌、精神境界、劳动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影响启迪受教育者,师德言行礼当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具备坚强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性格等良好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随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处理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各类复杂矛盾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具有甘愿奉献,把自己的利益主动和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努力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在生活中不管遭遇何种挫折,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心理承受能力,绝不把情绪带入课堂,影响学生;在”僧多粥少“的评优晋职的竞争中,更要有正确荣誉观,还能客观公正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淡泊名利,要树立理想勤奋斗,莫把荣誉当归宿。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性格,才能平和处事,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善待他人,以其良好的风范、高大的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在学生中建立起强有力的威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更要紧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所以,教师心理品质得到增强,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