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站教案 语文教案 小四语文教案

[小四上]“绿色的办公室”(人教版)

文章来源:作者:不详时间:2008-08-08


1“绿色的办公室”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工作的精神。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其词语,会用“全神贯注”造句。

3.学习由景到人,抓住重点的观察方法。

4.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由景到人,抓住重点的观察方法,了解“绿色办公室”的特点和列宁顽强工作的精神。

2.学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初读课文,结合看图,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由景到人,抓住重点的观察方法。

(二)从看图入手,初步理解文章概貌。

三、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导课:

1.教师板书课题:“绿色的办公室”。

2.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大概都见过办公室吧!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办公室?(学生回答)那么,你们见过“绿色的办公室”吗?它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谁在绿色的办公室里办公,为什么要在绿色的办公室办公?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就开始一起学习第一课“绿色的办公室”。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学预习课文。

1.布置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3)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大概意思。

2.学生按要求自己预习课文。

(三)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早餐、全神贯注:

“餐”、“贯”都是前鼻音;

树桩、拟订:

“桩”、“订”都是后鼻音。

(2)早(c1n)餐:“餐”是平舌音;

树(zhu1ng)桩、(ch*)厨房:“桩”、“厨”都是翘舌音。

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这些字的读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厨”字注意厂字上面不加点;“壶”字不要多一横;“餐”字中两大点不要误写成捺。

3.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

(1)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隐藏不露。

(2)简陋:简单、条件差。

(3)沐浴:原为洗澡,课文中是指在晨光的照耀下。

(4)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的意思。

4.初读课文,仔细看图,了解文章梗概。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下列问题:

(1)从整体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内容?即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

(2)整个画面色彩的基调是什么色?整个画面色彩的基调是绿色。

(3)周围环境怎样,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图上画了什么?

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图上画了草棚、草垛、篝火、锅,还有远处的湖和森林。

(4)指导学生看图,运用由景到人,抓住重点的方法口述图意。

画面的远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在树林的环抱中,在碧绿的草地上,在蓝天的映衬下,有一个简陋的草棚。草棚呈“人”字形,用粗树枝支撑着,上面铺着厚厚的草和树叶。草棚的一头,堆着一垛草。对着草棚的出入口不远处,直立的树杈支着一根横木,上面吊着一口铁锅,下面的火还在燃烧,锅里冒着热气,旁边放着一把黑铁水壶。此时,列宁坐在一根粗树桩上写文章。他埋头握笔,全神贯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指导学生结合图画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5.自由读课文,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得正确、流利。

(四)作业练习:

写生字、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绿色办公室”的特点,学习列宁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工作的精神。

2.图文结合,巩固由景到人,抓住重点的观察方法。

3.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列宁在艰苦条件下,坚持革命工作的精神。

2.练习段中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看图细听,思考课文是如何描写图上的人和事物的。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1)要求学生划出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词语。

时间: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有好几个月;

地点: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夫湖畔;

人物: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

事情:列宁隐蔽在此工作。

(2)介绍背景:

十月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和列宁领导下,联合贫苦农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而得名(公历为11月7日)。这次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介绍拉兹里夫湖:俄罗斯境内的一个湖泊,在圣彼得堡西北。

(3)体会重点词语:

“化装”、“隐蔽”两个词说明什么?

“化装”、“隐蔽”这两个词说明当时处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夜,白色恐怖严重,反动派迫害革命者,形势严峻,也说明列宁的机智和斗争经验的丰富。

(4)概括第1自然段主要内容: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蔽在拉兹里夫湖畔。

2.学习课文第2段:

(1)边看图边读文,思考:

列宁的“绿色办公室”在哪里?说说这个“办公室”的屋顶、地板、椅子以及卧室、厨房都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出答案并归纳:列宁的“绿色办公室”在湖边的树林里;这个办公室的屋顶是蔚蓝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椅子是一截树桩。树桩后面有个“人”字形草棚是列宁的卧室,对着草棚烧火做饭处是列宁的厨房。

(2)体会句式变化:

①本段写“屋顶、“地板”、“椅子”与写“卧室”、“厨房”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写“屋顶”“地板”“椅子”用了“……是……是……是……”;

写“卧室”、“厨房”用的“……那是……那是……”

②体会句子:“那是列宁,这位‘割草工人’的劳动成果。”

“割草工人”指的就是列宁,列宁并不是真的割草工人,是化装成割草工人的,所以加上了引号。由此可以知道,草棚旁边堆着高高的草垛,是用来作掩护的。

(3)加深理解课题:

通过看图学文,你知道为什么叫“绿色的办公室?”

实际上没有办公室,“湖边的树林”就是“办公室”,这儿的地、树、棚、草都是大自然的颜色,所以称“绿色的办公室”。

(4)思考:课题是“绿色的办公室”,为什么要写卧室和厨房?

说明列宁隐蔽的地方不仅工作环境极其艰苦,而且生活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

(5)自由读文,给第2段分层,概括层意及段意。

①教方法:读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找出句与句之间联系分层;概括每层层意;概括自然段段意。

②实际训练学生按方法进行。

③指导理解:

这个自然段一共八句话,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讲列宁的“办公室”在什么地方。这个办公室就在湖边树林里。第二层是第二句,介绍办公室的屋顶、地板和办公条件。第三层是第三句至第六句,介绍列宁的卧室,是一个只能躺得下一个人的草棚。第四层是第七、八句,介绍列宁的厨房。厨具只有一口旧锅,一把铁壶。

(6)试背第2自然段:

先分层背,投影填空练习背,连起来背。学生按此三步进行。

3.学习课文第3、4段:

(1)看图理解内容:

请一生读文,其他同学边看图边思考:

列宁在这个“办公室”里是怎样开始一天的工作的?说说第3自然段哪些话能从图上看出来,哪些话是根据图画想象出来的。

(2)投影,体会文中重点句、难句。

①“绿色的办公室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

“沐浴”原指洗澡,在课文中是指在晨光的照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绿色的办公室”的一切都处在晨光的照耀下,充满下生机和活力。

②“列宁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中的“全神贯注”,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意思。

③“锅里的早餐散发出一阵阵香气”可以看出,列宁工作时精神是多么集中,真是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④“在这个最简陋的‘办公室’里,列宁写出了伟大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拟订了许多重要文件,有力地指导着俄国革命。”

这句中的“简陋”是简单、条件差的意思。联系上文可以看出,列宁的办公室真是太简单、条件太差了。这个“简陋”与写出“伟大的著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总结第3、4段段意:

第3段:列宁在办公室全神贯注地工作。

第4段:列宁写出了伟大著作和重要文件,指导俄国革命。

(4)练习背诵第3段。

(5)指导用“全神贯注”造句。

造句步骤:先说词意;再读课文中含这个词语的句子;然后口头造句;师生纠正;最后写本上。

4.师生共同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划分结构段。

(2)请若干学生汇报分段情况及其划分段落的理由。

(3)教师引导,将本课划分为四段。

第1自然段: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曾隐蔽在拉兹里夫湖畔。

第2自然段:介绍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及周围的环境。

第3自然段:列宁在“绿色的办公室”是怎样工作的。

第4自然段:列宁在“绿色的办公室”里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总结全文。

这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十月革命前,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隐蔽在拉兹里夫湖畔坚持革命工作的情景,表现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工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第2、3自然段。